近日,教育部发布新规,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
消息一出,家长和老师都大力支持:终于!之前和孩子的你藏我搜的战斗,终于名正言顺了!
而且现在孩子藏手机的花招实在是太多了,孩子为了玩手机,已经进化出堪比特工的藏匿技巧。
请看VCR:你以为是镜子?不,是手机!
![]()
你以为是计算器?不,还是手机!
![]()
还有锡纸包手机、保温杯装手机、袜子藏手机、头发盖手机,各种花样可谓层出不穷……
![]()
如今,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沉迷手机。
尽管学校和家长严加防范、三令五申,也抵挡不住孩子们各显神通的新招数——在规则预期效果之外,学校和家长的“禁令”,诱发了一场关于手机的“猫鼠游戏”。
![]()
1
TA查,TA藏,防不胜防!
不只这次新规,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手机带入课堂。
![]()
可是,出台了规定不等于问题得到了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哪怕有了安检门,规则永远有缝隙可钻。
除了上述瞒天过海的藏手机招数,还有的学生更为“周全”,买一大堆一模一样的便宜智能机,应对家长和学校的检查。
老师发现学生虽然表面上听话,按时、按要求地把手机放入保险柜中,收到的却不止一个模型机。
学校越是严管,手机需求越是强烈,甚至由此催生出超乎想象的“地下手机买卖”。
![]()
面对频繁发生的“手机暗战”,学校只能不断出台新规修复禁令“Bug”,诸如打开手机上交以对抗“障眼法”、全校大会批评“杀鸡儆猴”等……
![]()
在家里,围绕着手机的争吵也反复上演。
缺少学校的专业设备,无奈的家长只能抢手机、藏手机,限制手机使用时间,但已被网络迷住的孩子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就有了家长与孩子的斗智斗勇。
有网友从根源控制网络:等他玩,给孩子玩,买一个可以控制的路由器,在后台就可以操作,网速限制到最低,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就崩溃了,能连上就是玩不了。
![]()
还有的家长主打的就是出其不意,为了不让孩子玩电子设备,本着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地方的原则:
把平板藏在孩子的书包里,结果果然不出家长所料,整个暑假孩子都没找到。
![]()
不过现在的很多网课、作业都必须在手机上才能完成,而如果需要查资料,那就更离不开手机。
当孩子正当理由将手机拿去之后,有些家长会发现,说好的半小时使用时间,结果半小时复半小时。
问起来就是在学习,问多了就是不信任,实在是左右为难。
还有的孩子前期在使用手机上很有自控力,说用多久就用多久,说用手机学习就绝不用来玩游戏,从而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然而,当家长放松了警惕之后,这个“正当”的名义就成了孩子玩手机的“幌子”,还不易被家长发现。
白天的禁止变成了深夜亮起的被窝,放学后的管控变成了课上的偷玩,“厕所充电法”“被窝防窥术”,要对抗800个心眼子,防不胜防!
手机成瘾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们的“躲猫猫”游戏就不会终结。
2
手机代际差异:大人,时代变了啊!
在心理咨询室,48岁的张先生困惑不解:“我们当年没有手机不也好好长大了?”
他15岁的儿子却抱怨:“同学都在讨论昨晚的游戏副本,我插不上话就像个局外人。”
家长的困惑,反应了他与孩子这两代人对数字产品的认知差异。
网络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阂,帮助我们和外界沟通、还能让我们学到更丰富的知识、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
“游戏社交”“手机社交”渐渐成了中小学生建立友谊的方式,而且,互联网上除了各种各样的游戏、眼花缭乱的信息,还有很多日新月异的技术咨询和新鲜信息:关于AI、关于学习、关于思维方式... ...
![]()
2012年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30%,而2025年已经有小孩哥姐熟练使用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辅助学习,甚至在网上教学。
手机生态已经成为学生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一位老师发现,即使孩子们平时不会带手机上学,但他们聊到的话题都跟视频、游戏相关。
下课后,他经常看到一群孩子凑在一起,大家聊得最多的是“你玩什么游戏”和“你有没有刷到什么有趣的视频”,这些内容,几乎是孩子们的共同话题。
当家长将电子设备使用等同于“玩物丧志”时,与数字产品相关的社交对孩子而言却是融入朋友圈的通行证,失去它意味着被群体边缘化的潜在危险。
不仅如此,如今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书面学习,上网课、查资料、与同学交流,都离不开手机。
客观上,学生的作业离不开手机的辅助,特定教学场景,不得不借助手机完成。
一位家长表示,她所在的地区进行了中考改革,其中英语科目的听说部分分量加重,且占比较大,日常训练需要在特定的APP上完成。
每周末,老师都会布置一定的训练试题,她知道,其实大部分学生都会用手机来完成试题。
![]()
所以,完全限制手机的一刀切,很多时候非但没法解决问题,还会制造新的问题。
一旦完全限制电子产品,孩子也就失去了一个和外界沟通的桥梁,无法链接到更广阔的世界。 久而久之,就会被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落下。
3
陪伴成长:
统一战线打好对抗手机“持久战”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刘勤学提到:
“你永远不要指望孩子一个人去努力,去对抗手机成瘾系统。”
与手机的对战绝非孩子一个人的战斗,父母与老师的陪伴、引导和反馈十分关键。
![]()
图片来源:《欢乐家长群》剧照
除了网上千奇百怪的手机笼,对家长而言,可以怎么做来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呢?
其实,让孩子不再迷恋手机,家长没收手机是治标不治本,带头做出改变十分关键。
孩子总是有样学样,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带个好头。当我们恐惧手机成瘾时,我们焦虑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那些被压缩的亲子时光、被算法取代的对话、被虚拟世界稀释的真实的笑与泪。
那些被短视频偷走的注意力,正藏在生活的褶皱里等我们发现。
![]()
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做顿饭吧,教他分辨葱姜蒜的辛香差异,让他感受面团在掌心发酵的奇妙触感;带孩子去打羽毛球,去菜市场认识四季蔬菜,一起给流浪猫做自动喂食器……
从今天起,把“少玩手机”的命令换成“我们去找春天吧”;把“不准打游戏”的呵斥变成“今晚谁先吃完饭谁分享八卦故事”。
当孩子发现现实世界有比“一键三连”更上瘾的乐趣时,算法就再也偷不走他的眼睛。
不得不说,对于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宜疏不宜堵,抢夺和没收手机的行为,都是因噎废食。
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做好榜样引领,设定规则并坚决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发生“手机争夺战”,与孩子一起,正确地与手机共处。
毕竟,最好的防沉迷系统,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设置,而是你和孩子共同书写的、永远加载不完的现实副本。
参考资料:
[1]看天下实验室:中学校园里,手机“争夺战”走向激烈
[2]青年文摘:校园里暴发手机“争夺战”,后来怎么样了?
[3]中国教育报:孩子放假后“疯狂”玩手机,到底怎么管?这位妈妈的做法,简单有用|伴读
[4]南风窗:学生禁玩手机,催生地下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