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蜀道:时代命题与影像之选
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最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做一场关于蜀道的摄影展?为什么是“新韵”?我的回答很朴素——蜀道是一条会呼吸的时间线。从先秦栈道、驿路关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公路、高铁与现代枢纽网络,蜀道记录着中国把“天堑”改写为“通途”的能力,也包含着人们在山河之间协商、抵达与相互成全的方式。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线路整体保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语境中,蜀道天然具有将历史、工程、生态、民生打通的叙事张力。我们希望用影像把这条路的“长”和“新”讲清楚——让观众在石阶与桥隧、古柏与车流的同屏对照中,感到历史在场、当下在生长。
展览结构:从山河筋骨到当代脉搏
在策展上,采用“自然—人文—当代”三段推进,并以“时间—空间—文化—精神—经济”为叙事脊梁,构成一条可走、可看、可感的展线。
自然奇观:天工开物——以地貌剖面、栈道孔、崖纹与水系,解释了“路如何因山就势”。明月峡同崖三重路径(古栈道孔、国道公路、亲水游步)呈现“从以险取通到以工取直”的演进。
![]()
《飞栈凌江》 明月峡 肖仁丽2024
人文印记:千年回响——关隘与牌坊的“守望”,市井与非遗的“在场”,摩崖造像与现代跨江桥梁并置,石与钢、信仰与速度在同一画面里对话。
![]()
《天下雄关》 剑门关 胡榆桐2025
古今交响:时代新韵——从驿站到现代枢纽,从单线古道到“铁—公—航—轨”综合走廊,雅西高速、成都南站立交桥与“太阳神鸟”同场出现,展示传统符号如何融入现代城市的动脉。
![]()
《云桥通蜀》 雅西高速 杨黎明2024
团队与机制:教学相长的循环式开放课堂
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线路复勘,沿着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古道定位节点,记录着栈道孔、车辙印、米仓山、翠云廊、拦马墙等遗存,梳理出“路线—节点—事件”的证据链。通过航拍呈现出蜀道的“宏观结构”,通过AIGC生成视频辅助重现蜀道难的历史情景作为可视化的补充。
本次展览,我们一共邀请了56位艺术家,展出130余幅摄影作品,并融入了绘画、装置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其中,有36位是在校教师,12位学生,8位为长期关注蜀道文化的校外专家。我们的这场展览,它不仅仅是一场单向的视觉呈现,更是一次“教学—实践—再创造”的开放式课堂。老师们将蜀道文化转化为课题,带领学生深入蜀道沿线开展田野调查与影像创作。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批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创新的作品群。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相长”——在实践中成长,在创作中传承。
价值与展望:公共知识产品与“新”的持续生成
任何展览最终都要回答“社会效用”。我们把它定义为四重价值:
1. 展览价值
通过“古今同屏”,让观众在石阶与车辙、桥隧与轨道、古柏与人群的并置中,看到一条路如何持续生长。观展不只是观看,更是一次对蜀道“古今路线意识”的唤醒。
2. 学术价值
展期举办“蜀道与影像”研讨,提出“为什么用摄影讲蜀道故事”“地理—历史—摄影”“创作分享”三组研讨主题,沉淀会议纪要与论文集;建立“蜀道影像数据库”。
3. 社会美育与教育价值
导览、讲座、工作坊与“故事地图”共创,形成“可复用公教包”;把“时间—空间—文化”三重素养转译成可掌握的观察方法。我们希望孩子看到“路是怎样走出来的”,成人意识到“我们如何继续把路走下去”。
展望未来:迈向蜀道文化创作的“新蜀道”
在系统性地完成这样一场融合了教育、艺术与文化的实践后,我深切地认识到,讲好蜀道故事,绝非摄影或单一学科所能达到的。面向未来,蜀道文化的创作不应止于记录与再现,更应开启一场跨学科、破边界、重体验的“联合创造”,这本身就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新蜀道”。
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从单一视角去呈现蜀道。地理学者可以为我们解读山脉与水系的变迁,历史学家能复原古道上的商贸细节与人口迁徙,而植物学家能讲述“翠云廊”古柏的年轮密码,音乐家则能采集峡谷中的风声与江流声。当这些维度交织在一起,蜀道就不再是扁平的图像,而是一个可听、可感、可知的鲜活生命体。
未来的创作需要是智慧与可持续的,海量的影像、文献与研究成果,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我们构想建立一个“蜀道文化数字基因库”,这不仅是简单的资料数字化,而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分析与链接。例如,AI可以比对不同年代的蜀道照片,精准分析地貌与植被的变迁;可以梳理千年来关于蜀道的诗词,描绘出文学情感地图。这个基因库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创作平台,赋能给作家、导演、游戏设计师,让他们从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小说、纪录片乃至具有深度的文化体验游戏,让蜀道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最重要的是,未来的创作将是共创与共享的。蜀道是属于全民的文化遗产,它的讲述权也应当交给更多人。我们将从“教学-实践”的校内闭环,走向“社会参与”的开放循环。例如,我们可以发起“千家万户的蜀道记忆”征集计划,收集散落民间的老照片、行车日记、筑路故事;可以与沿途社区合作,培训当地居民成为“蜀道文化使者”,用他们的乡音讲述最地道的家乡故事;还可以联合高校的建筑与规划专业,共同为蜀道沿线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供创意设计方案。这样,蜀道故事的讲述者从艺术家、学者,扩展为工程师、司机、村民乃至每一位游客,最终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由全民共同绘制的“蜀道文化长卷”。
结语
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今天的“蜀道畅”,这不仅是一条路的变迁,更是一个古老民族面向未来、不断开拓的生动缩影。一条路的价值,不只在抵达,更在彼此。愿这场展览能够成为连接山河与城市、历史与当下、你我与他者的一座桥。愿这些影像能成为新的路标,促进理解,推动共生。让我们从此刻再出发,共同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蜀道新韵。
杨静,四川传媒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