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探索出一条以“查、防、治、管”为核心的土壤污染防治路径,全力保障区域土壤环境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
![]()
精准“查”验,筑牢防治根基。一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对1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并督促其按时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同时对化工园区、化工重点监控点、涉重企业等6个地下水污染源开展定期监测,动态掌握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风险预警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实施重点区域排查。针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历史遗留工业场地、固废堆存点等重点区域,加强重点排查,识别污染源和污染范围,建立了包含全市1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15个疑似污染地块、13个优先监管地块的动态清单,实施分类管理。
系统“防”控,遏制污染源头。一是严格环境准入与空间布局优化。将土壤环境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和供地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编制或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征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落实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土壤环境要求,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时序,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园区聚集,便于污染集中防控。二是构建源头防控联动机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评估、风险管控、修复实施、用地准入、规划许可等各环节权责清晰,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从项目引进、生产运营到退出场地的全生命周期土壤污染预防体系。
![]()
科学“治”理,修复受损系统。一是实施分类分级治理。优先监管地块、“6+1”行业关闭搬迁地块等信息,按要求及时开展重点监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需开展管控的地块,指导土地使用权人对划定管控区域设置固定围挡、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加强巡查;推进污染地块开展风险评估及管控修复,严禁地块在未修复情况下进行开发利用。二是推进治理修复试点示范。选择典型污染地块,开展管控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模式和技术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市治理修复工作。
长效“管”控,巩固治理成果。一是强化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利用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整合调查、监测、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数据,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并及时与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共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执法监管与应急能力。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环境执法监管重点,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测、无人机、走航车等设备“哨兵”作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和移动执法双管齐下,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等破坏土壤环境的行为。
(来源:泰安环境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