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缘教育:告别毛发片状感,掌握“体块-分组-发丝”黄金法则
画毛发或纤维时,很多人会陷入 “一根一根堆线条” 的误区 —— 最终画出的头发像贴在头皮上的 “黑色纸片”,动物皮毛像僵硬的 “纤维贴片”,毫无立体蓬松感。其实,告别 “片状” 感的关键,在于遵循 “先体块、再分组、后发丝” 的黄金法则:先把毛发当成整体塑造体积,再拆分成大簇梳理层次,最后提取关键发丝点缀细节。这套逻辑能让毛发从平面走向立体,真正展现出柔软蓬松的质感。
![]()
第一步:塑造 “体块”,为毛发打下立体基础。
毛发不是孤立的线条,而是依附在头部、身体等结构上的 “整体”,先忽略单根发丝,用大块的明暗和色彩确定毛发的体积感,这是避免 “片状” 的核心。以人物头发为例:先根据头部结构(如头顶、颞骨、后脑勺),用软边笔刷铺出毛发的整体色彩 —— 头顶受光面用浅棕色,颞骨和后脑勺背光面用深棕色,暗部需融入少量环境色(如冷紫、冷蓝),避免纯黑;同时强化 “明暗交界线”,比如从头顶的浅棕到颞骨的深棕,过渡要自然但有明确界限,模拟毛发整体的凸起与凹陷。画动物皮毛时,同理需根据身体轮廓(如背部、腹部、四肢)铺出整体明暗,腹部受光面用浅白色,背部背光面用深灰色,让皮毛先 “贴” 在身体结构上,而非悬浮的 “片状”。这一步若跳过,直接画发丝,再密集的线条也会像 “纸片上的涂鸦”,缺乏体积支撑。
第二步:拆分 “分组”,梳理毛发的层次与动态。
体块确定后,将毛发拆分成 3-5 个大的 “簇状分组”,通过分组的穿插、遮挡和明暗差异,打破 “整体一片” 的单调感。分组需遵循 “生长规律”:人物头发可分为刘海组、两侧鬓角组、后脑勺组、顶部高发区组;动物皮毛可分为背部主簇、腹部簇、四肢簇。绘制时用稍细的软边笔刷,在体块的明暗基础上,加深每组的边缘线,突出分组的轮廓 —— 比如刘海组与两侧鬓角组交接处,用深棕色加深,体现遮挡关系;顶部高发区组因受光更多,颜色比后脑勺组稍浅,形成明暗对比。同时注意 “分组的动态感”:比如风吹动的头发,分组需向风吹方向倾斜,边缘处线条稍散,模拟毛发飘动的趋势;动物奔跑时的背部皮毛,分组需顺着身体曲线延伸,避免僵硬的直线分组。分组能让毛发从 “整体大块” 变成 “有层次的集群”,为后续发丝添加做好铺垫。
![]()
第三步:提取 “发丝”,用关键细节点亮质感。
最后一步无需画满所有发丝,只需在分组的边缘、受光面提取少量 “最具代表性的发丝”,遵循 “画一百根发丝,不如画对十根” 的原则。选择细硬边笔刷或专用毛发笔刷,发丝长度和方向需贴合分组趋势:在分组的受光边缘(如头顶高发区的边缘、刘海的末梢),画少量细长的浅色系发丝(如浅棕、金色),模拟毛发反光;在分组的遮挡处(如刘海与额头交接处、两侧鬓角与脸颊交接处),画少量短而深的发丝(如深棕、黑色),体现毛发的蓬松感。
注意发丝需 “疏密有致”:受光面发丝稀疏且长,背光面发丝密集且短,避免均匀分布;同时发丝末端需 “轻收笔”,不要都画成 “一刀切” 的整齐末端,模拟真实毛发的自然感。若盲目画满发丝,会让分组的层次被掩盖,重新回归 “杂乱的片状”;而精准提取关键发丝,既能体现毛发的细腻,又能保留分组的体积感。
告别毛发 “片状” 感的核心,是 “从整体到局部,从体积到细节” 的绘制逻辑。先通过体块奠定立体基础,再用分组梳理层次,最后用少量发丝点缀质感,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服务,而非孤立操作。无论是人物头发、动物皮毛还是织物纤维,遵循这套黄金法则,都能让毛发摆脱扁平,呈现出蓬松、立体且富有动态的真实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