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瓦盆,图啥?不是故意糟践东西,也不是谁闲得无聊要闹点动静。家里老人一口气没了,头七这天,长子咬紧牙关,端着那口灰扑扑的瓦盆,从灵前慢慢挪出来,抬手一摔——“啪!”几千年的规矩就在这一秒落了地。听着那清脆的响,不管是谁,心里都有点发憷,有点怅惘。本来是道送别,非得搞得这么决绝,图个啥?讲究、门道,旧风俗里其实处处都是人心。
![]()
其实就在那一摔之前,四下里一片死寂,没人敢喘大气。大人小孩都看着,像在等一道槛。瓦片飞出来的时候,有人悄悄在袖子里攥紧拳头,媳妇们小声抽泣,谁都怕这个“完”字落下后,家里天就变色了。李军手里的盆一松,摔碎的不只是陶片,更像一口挂在胸口几天的闷气,这才让他终于放声大哭。他刚才一直绷着,整个人像被谁掐着住了劲儿,此刻反倒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在地上。那种哭,不像平时丧事上压抑着的抽泣,是眼泪哗哗地涌出来,嗓子差点劈了叉——像是终于,有资格、不怕丢人似的那么失控一回。
不少人都觉得这只是个丧事流程,其实,摔瓦盆是场戏,主角不仅仅是逝者,更是活着的长子自己。你想想,几代人搁这里看着,这一摔到底啥意思?本事大小,天命新旧,全都捆在这声巨响里。
![]()
先聊聊为啥非得是“瓦盆”,不是别的。老一辈讲,这盆啊,是人的命根子、饭碗。在咱们乡下,会贬低人“你连饭碗都端不住”。老人走了,阳间的营生便也一并消了气。真正把金碗银碗敲碎,家里人也舍不得,还是用粗瓷糙瓦,碎了也就碎了。摔盆,其实是长子亲手替父亲“断缘”,告诉老人:这世间的牵挂、口粮、日子,到此就算结账,愿你心无挂碍走好脚下的路。
不过,关于瓦盆,也流传着不少边边角角的小故事。有说和烧陶的大能范蠡有点渊源:他年轻时混江湖,晚景烧瓦手艺成家业。临终把自己亲手烧的瓦盆留给弟子,说“这是咱家饭碗”,你要是真敬重师父,就别抢我的饭碗。等我这一走,帮我把盆摔了,这门手艺咱家独一份。师徒心照不宣,这规矩至今还留在瓦片的裂缝里。所以,谁能摔盆,等于谁才是衣钵传人。
![]()
还不止于此,更玄的是瓦盆底的那个小孔。老人们嘴里都讲,人生局落成之后,要过“奈何桥”,桥上有个孟婆摆了碗呲溜呲溜的汤,谁喝了,何日是今宵、昨日是谁通通忘光。但家里人大多小心眼,都想让亲人到了那边还能心里惦记自己,于是提前在瓦盆底下捅出个窟窿——成了漏盆。等你来要喝孟婆汤,汤都漏干净,还怎么下咽?
有人觉得光漏还不行,更保险的法子,就是赶紧连盆带命都摔了。盆在,孟婆还管你要汤,盆没了,谁都不欠谁。里头有点“钻空子”的意味,这种小聪明也挺中国人。到底人情味重,真不舍得人走之后彻底忘干净。
![]()
再说说摔盆的人为啥非得是长子。你看家里四五个兄弟姐妹,为啥偏偏得是老大?讲究的是“长兄如父”,不光按辈分,更是传承家业、职责到人的那根线。父亲是这家头上的天,天塌地陷的那一下,儿女里最年长的得顶上去。从此,他不只是儿子,得成“主事人”了。
场面上,摔盆是打破身份的那道槛。还记得李军吗?他摔完之后情绪崩了,其实咱们都能懂。他得忍到那口盆碎了,才能一个劲吐出压了好几天的痛苦。没摔盆前,他就是梁上檩子不能倒。谁都知道,丧事攒劲儿难,头七前的这几步,事无巨细都得管,什么丧宴、招待、哭丧,都要招呼得妥妥当当。儿子的身份,是沉重的责任。等盆摔完,身份也换完了,是可以哭、可以认怂的孤儿了,连眼泪都能放开些。
![]()
关于瓦盆还有个小岔子。有些地方会在地上垫块砖,这小小的细节,说也有讲头。传说三国那会儿,周瑜死了,诸葛亮去奔丧,东吴谋士们背地里琢磨,他来就是捣乱。机灵的赵云早早在瓦盆下垫块砖,把人家耍的一愣一愣。从那以后,丧事摔盆底下有块砖也成了“礼数”。
什么用?别看一块不起眼的泥砖,土里刨食的人家,这样的“丧砖”有点讲头。要是家里老人活得年头长、走得平顺,这砖还能讲个“借寿砖”,象征吉利。谁家能捡到这块砖,讲究点的还会放门槛下,说能镇宅挡灾;放树下,让花草吸点寿气;压书本,让孙子聪明;闺女们还去用砖压针线笸箩,图将来打小儿心灵手巧。泥砖本来没什么,但只要沾了人生的边,就变得像是有点灵气和温度。
![]()
讲这些,不是矫情。其实多少大事小事,最后都是人的愿望和情感在找出口。人怕忘,才要留点痕迹。咱们老祖宗这些规矩传下来,逐渐简化,但那根线还在,比如丧服换成了白花黑纱,火葬代替了土葬,可摔盆这一下,还是让人念念不忘。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看不到这种仪式了。平时你要是说摔盆,说不定还被笑是“封建糟粕”,但在乡下,很多人还是认真地走着老礼。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边模仿着大城市的风风火火,一边又小心翼翼地保留着自家的底色和牵挂。
也不能全怪社会变了,终究,摔瓦盆不是单纯图个响,而是在生死交接之间,给家里人一个彻底的告别。你要真进到灵堂里去体会那种氛围,就会明白它到底值多少钱。漫长人生,里面最难的往往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在终点处如何告别、如何交班。
碎掉的盆,像是帮活人把牵挂掼出去。老一辈人说,死人入土归根,活人要重新攥紧手里的线。这是仪式,也是心理的翻篇、新身份的诞生。我每每见到这样的场面,总会悄悄想:从来不是那个瓦盆重要,而是千百年攒下来的情分,怕断、舍不得,怕以后连怀念都没了凭据。
这一声脆响,看起来像是终止,其实也是开始。不信你试试,哪怕没经历过,光听听那碎盆的声音,有没有那么一刹那莫名的紧张和动容?中国人的故事啊,大抵都是这样,什么都舍不得说破,什么都得留一口气慢慢咽,便连这碎片里,都藏着软软的心思。
所以说,下次路过乡野,正巧碰到这样一幕,别光觉得迷信。站一会儿,细听那一摔之后的轻声哭泣,也许你能读懂一句话:人间世事,从来都不是说断就断,更多时候,是摔碎之后,好好拾拾碎片,该走的走,该接的接,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
你说,这些道理,到底是老祖宗束缚了咱们,还是给了我们一点点软弱的勇气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