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重阳佳节前夕,吉林文庙六艺志愿者联盟明德国学师生走进吉林文庙,在古礼悠悠中探寻节日起源,借诗词吟咏抒发心怀,让千年重阳的文化基因在言传身教间流转。
“重阳之名,源于天地阴阳之数。”文庙大成殿前,讲师手持简册开讲,学子们围坐阶前凝神细听。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得名“重阳”,又称“重九”。这一节日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最初承载着古人祭祖、驱邪的原始诉求,至西汉已见雏形——《西京杂记》便记载了宫中“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随着岁月流转,重阳逐渐从祭祀仪式演变为兼具自然敬畏与人文情怀的传统佳节,而“九九”与“久久”的谐音,更让它被赋予了长寿安康的美好寓意,成为尊老敬老的重要载体。
![]()
![]()
“相传在东汉,汝南人桓景为避灾厄,遵师命于九月初九携家人登高、佩茱萸……”在传说分享会上,学生代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重阳登高的传说。这则传说寄托了古人对抗灾祸、祈愿平安的淳朴心愿,也让“登高避灾”的观念深深融入重阳文化,与后世“登高祈福”“辞青赏秋”的内涵相得益彰,成为连接传统与人心的精神纽带。
![]()
![]()
重阳习俗体验也正热闹开展。这边学子们学着用红绳穿起茱萸枝叶,制成小巧的香囊,“茱萸香味浓烈,能驱虫明目,古人佩戴它既是祈福,也是实用的养生之道。”志愿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那边几位同学在体验蒸制重阳糕,松软的糕体上点缀着桂花,呼应着“食蓬饵”的古俗,还有人在轻嗅菊花酒。最动人的是敬老环节,学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糕饼,躬身敬师长,将“敬老爱老”的习俗从古籍落到了温暖的行动里。
![]()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书案前,学子们挥毫书写着重阳诗词,王维的名句在宣纸上流转。讲师逐篇解读:晏几道“欲将沉醉换悲凉”的词句藏着失意者的怅惘,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喟叹道尽相思之苦,而苏轼“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豪情,则展现了笑对时光的豁达。师生们还齐声诵读起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的词句,诗声与檐角风铃相和,与书院中浮动的菊香交融。有同学即兴创作:“文庙秋深吟古韵,书院菊艳贺重阳”,将眼前景、心中情化作诗句,延续着重阳诗词的文化传统。
![]()
暮色渐浓,师生们带着茱萸香囊与满袖菊香道别。这场重阳之约,以起源探根,以传说铸魂,以习俗传情,以诗词养心,让明德学子在文庙与书院的文脉浸润中,真正读懂了重阳“敬长辈、惜时光、祈安康”的千年深意。
来源: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