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意渐浓,菊花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这个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既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也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迈。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佳节,更是我们传递亲情、感悟生命的重要时刻。
![]()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与古人对“九”这个数字的敬畏密不可分。
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不过,重阳节真正形成节日氛围,与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有关。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瘟魔肆虐,百姓深受其害。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被瘟魔夺走了生命,自己也差点丧命。
病愈后,桓景决心出去拜师学艺,为民除害。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住在东方的仙人费长房。
费长房被他的诚意打动,收留了他,并传授了他降妖剑术和避邪符咒。
桓景学艺有成后,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瘟魔又会出来作恶,你快去家乡,让乡亲们在这天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这样就能避开瘟魔。”
桓景听从师傅的嘱咐,回到家乡后立刻通知乡亲们。到了九月初九那天,乡亲们纷纷登上高山,插上茱萸,喝了菊花酒。
瘟魔果然如期而至,但它看到山上一片茱萸香和菊花酒气,吓得不敢靠近,最后被桓景用剑斩杀。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逐渐形成了重阳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重阳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朝廷还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
此后,重阳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一项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1.登高望远: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避邪。
在这一天,人们会约上家人或朋友,登上附近的高山或高塔,俯瞰大地,感受秋天的壮美景色。登高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生活的烦恼,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插茱萸: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有浓烈的香气,古人认为它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采摘茱萸的枝叶或果实,插在头发上或佩戴在身上,有的还会把茱萸放在家里的门窗上,以祈求平安吉祥。
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饮菊花酒:菊花酒是重阳节的特色饮品。菊花在秋天盛开,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重阳节饮菊花酒,寓意着健康长寿。
菊花酒的酿造也很有讲究,一般是在重阳节前采摘菊花和糯米、酒曲一起酿制,到了重阳节当天开封饮用。
酒液清香醇厚,入口甘甜,既有菊花的清香,又有酒的醇厚,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美味。
4.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重阳糕的制作材料多样,有糯米粉、面粉、红枣、核桃、芝麻等,口感松软香甜。
古人认为,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因为“糕”与“高”谐音。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制作重阳糕,全家一起分享,其乐融融。
5.敬老爱老:在现代社会,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敬老节”。
这是因为“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寓意,而重阳节又正值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
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比如陪父母聊天、带父母出游、为父母准备礼物等。
![]()
敬老爱老的习俗,让重阳节充满了温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纽带。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用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让重阳节焕发出新的活力。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也愿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