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酒店集团,锦江酒店正在遭遇开店越多、利润越薄的尴尬。
刚出炉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锦江酒店营收为65.26亿元,同比下滑了5.31%,归母净利润为3.71亿元,暴跌了56.27%。而锦江的竞争对手之一,希尔顿同时期的净利润就有4.2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同比涨了22%。
门店数量第一,品牌力、赚钱能力排名靠后
先得说清楚,锦江到底算不算“全球最大”。
按开业酒店数量来看,锦江确实是老大。截至2025年5月,锦江的全球门店数为1.37万家,比万豪的9224家、希尔顿的8602家都多(后期门店数量都在动态增长)。但要是看赚钱的硬指标,锦江就有些沉默了。
![]()
![]()
在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Finance发布的2025年榜单上,全球酒店品牌价值前50强里,希尔顿以150.62亿美元排第一,凯悦、万豪紧随其后,而锦江只排到了第46位,这个位置偏低。其他品牌机构的榜单上,锦江的排名也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盈利角度,锦江被拉低了太多分数。
锦江的规模扩张,换来的是利润下滑。2025年上半年,锦江仍在加速开店,比如在东南亚就签下180个项目,现场敲定11个酒店协议,老挝琅勃拉邦的新店明年就要开业。但大量开店的同时,利润却在缩水,季度利润的环比增速明显放缓。
反观其他巨头,扩张方面相对克制。希尔顿今年第三季度批准了3.3万个房间的开发,同比增长5%。因为自营酒店占比只有0.5%,大部分收入来自特许经营费和管理费,轻资产模式让希尔顿的EBITDA利润率能达到29.5%。
锦江的利润到底被谁吃掉了?规模化不是万能的
为了支撑全球开店,锦江打造的GPP全球采购平台,希望把中国的酒店用品卖到全球市场。但海外物流、仓储都是新增的成本,在欧洲落地海外版本时就砸了不少钱,现在又要在东南亚找本地供应商,短期收回成本很难。相比之下,希尔顿等巨头的供应链早已轻量化。
加盟店越多,品控越难,反而会拖垮利润。锦江旗下,光是经济型品牌就有锦江之星、7天等,中端有麗枫、喆啡,高端还有暻阁、云居,13个品牌涵盖1.37万家店,管理成本直线上升。
![]()
![]()
在同一个城市商圈,锦江的不同品牌经常互相抢生意。自己人的价格战打到最后,只能靠降价来换入住率,把利润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希尔顿就很少有这问题,它的欢朋、逸林、华尔道夫等品牌定位清晰,高端做溢价,中端稳客流,彼此互补,而非互掐。
锦江国内的对手华住,也擅长精细化打法。虽然酒店总数1.17万家比锦江少一些,但单店利润更高。在品牌聚焦方面,华住的全季、汉庭两个核心品牌,分别在中端和经济型市场表现不错。
锦江的“锦江荟”会员平台有2亿会员,丽赏会有2300万全球会员,希望靠会员引流,但实际效果未达预期。而希尔顿等巨头的会员体系,靠着品牌吸引力实现了不错的自然增长。
如今的酒店行业,早已不是开店就能赚钱的时代。酒店领域的国际巨头们大都转向轻资产。这些巨头早就想通了,酒店是重资产,但品牌和管理是轻资产,后者才是“印钞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