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凌青
秋风拂过广西浦北县的六万大山,68岁的张兴财驾车行驶在山间,陪伴他的是副驾驶座上那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工具包,里面装着他最熟悉的“老伙计”:土壤参数检测仪、枝剪……当天,他要去平睦镇良村村给村民讲解八角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这已是他今年第六十次下乡给农民做培训。
在千里之外的湖北省秭归县,66岁的邓中美正在九畹溪镇穿心店村的桃园里,手把手教村民严勇冬桃采收后的管理技术。“这个季节的桃树,就像人生完孩子要坐月子。”他打了个接地气的比方,“把果实摘了,要记得施好还阳肥,明年才能继续结好果。”
深秋的田野里,这两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忙碌得不像是已退休数年的老人。而放眼全国,类似的身影正共绘着一幅更火热的图景。在“银龄行动”中,全国超700万人次的老年人从各行各业退休后,选择以志愿服务的方式重回一线,用专业与热忱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人生创造下一个“黄金时代”。日前,中国老龄协会发布《关于全国“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和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典型事迹征集结果的公告》,确定20名志愿者和10个志愿服务组织的事迹为典型事迹,其中就有张兴财、邓中美的故事。
“被需要”比“家里蹲”更有劲儿
退休生活可以怎样度过?秭归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中美用“五个五分之一”给出独特答案:五分之一时间泡在田间地头,主要看果树和庄稼的长势、查病情、和劳作的农民聊上几句,主动发现问题;五分之一时间围着农民朋友转,在生产季节的关键节点安排培训,找个农户的院子或者地头开讲,内容都是农民当下最需要的……“以前我总担心退休后自己‘没用了’,加入‘银龄行动’后,发现自己的技术还能帮农民多收果、多赚钱。”他笑着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家里蹲’更有劲儿!”
对此,浦北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张兴财深有同感。尽管已退休8年多,但只要走出去,就有许多人围着他这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追问水果种植问题;回到家,还有人在门口候着,手拿烂果烂枝烂叶等他“把脉问诊”。当地许多农民亲切地称他为“张财神”,这个外号的背后,是一场场“妙手回春”的技术救援。
前几年,浦北县时有果农因大红柑树叶片发黄而误判果树得了绝症——“黄龙病”忍痛砍树。“一棵5年左右的树,能结10斤左右陈皮,一斤大约卖125元,一棵树就是1000多元。一亩田种50到70棵树,你算算这个损失。”那时,看到被砍掉的果树,张兴财差点都掉泪了,“黄叶病与黄龙病是两回事,是一种可治的生理病,我能救!”为此,他研究出了大红柑黄叶病防治技术,进村入户传授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果农的损失。小江镇公家村的蒋臣秀便是受益者,她曾面临砍掉30亩果树的绝境,村里有人甚至打赌说张兴财若能把树救活就跟他姓。两个月后,新芽如期冒出,蒋臣秀感激涕零:“我在心里真的是好谢好谢他。”
“我父亲以前是全国供销社劳模,在我们家族里,人人心中都有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张兴财透露,他最大的心愿仍是“能够把多年积累的农作物栽培经验做法传授给群众,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他还撰写了《大红柑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等四部农业技术书籍免费发放给农民。
终于能沉下心陪农民“磨”
从县里的干部到“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工作方式的调整。邓中美总结:“退休前在办公室,打交道最多的是文件、数据和论文;现在每天见的是实实在在的土地、庄稼和农民。以前研究一个技术,会反复试验和验证数据是否严谨;现在教农民一个方法,更在意他们能不能听懂、会不会用、用了之后能不能多赚钱。老百姓赚了钱,那种成就感,跟发表一篇论文完全不一样!”张兴财也表示,如今他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两位老专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接地气、能落地、有反馈”的服务模式。邓中美推崇“田间课堂+动手实操”“通俗语言+身边案例”“农民教农民+长期跟进”的方法。“把课堂搬到地头、棚里最有效。比如教果树修剪,光讲理论没用,得拿剪刀示范‘哪枝该留、哪枝该剪’,再让他们自己上手练,我们在旁边纠正,比讲10遍课件都管用。”他分享道。
张兴财打造了“移动课堂”“天空课堂”和“基地课堂”的培训形式。他说:“跟农民不要讲太多理论,比如你说300ppm的浓度,不如说多少斤水放多少毫升药。”还有很多人会通过电话或微信向他咨询种养技术问题。“我创建了8个这样的微信群,其中7个都满员了。今年我干脆让果农多的村委会把我拉进他们的村民群交流。”张兴财说,据不完全统计,退休以来,他接听的咨询已达1.2万多人次。
随时在线、有求必应,邓中美感受到,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在志愿服务中的一大优势正是“没了‘出成果、赶进度’的压力,能花时间跟农民‘磨’”。他举例道:“比如我教大棚兰花种植,不像短期志愿活动来了就走,而是能跟一个村、一群人长期绑定,隔三岔五去看,发现温度没控制好、浇水太频繁这些小问题,能当场纠正。慢下来,能把事情做扎实,也容易跟群众处成自家人。”
跟着时代“再往前跑一步”
这些年也有不少人好奇,张兴财帮助了那么多人种果树,退休后他有没有种点自己的果树?“没有一棵果树是我的。”他回应道。“但在我心里,整个浦北县的果树都是‘我管的’。”这句自豪的话语背后,藏着他对未来的期待,“我想呼吁更多有专长的退休老专家加入‘银龄行动’,一起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农业栽培技术标准、推出一批水果种植技术教材、推广一批浦北特色农产品!”
邓中美同样雄心勃勃。“秭归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关键期,我不是要简单地发挥余热,而是希望自己能贡献更多价值,跟着时代‘再往前跑一步’。”他感慨道。
面向未来,邓中美还期望“银龄行动”能从零散服务变成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全国或区域性的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基层“点单”,志愿者“接单”,避免“想帮的帮不上,需要的没人帮”;同时,他建议建立“银龄导师制”和“志愿者保障支持”体系,让“银龄”力量“有劲头、接得住、传下去”。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