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国际贸易江湖,突出一个魔幻。前脚还在为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冲突焦头烂额,后脚,懂王特朗普又开始了他的“极限施压”真人秀。
这一次,他瞄准的,既不是芯片,也不是大飞机,而是一桶来自中国的“油”。
美东时间10月14日,这位誓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前总统,在自家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火药味十足的帖子。他怒气冲冲地指责中国:“我认为,中国故意不购买我们的大豆,给我们的豆农带来困难,是一种经济敌对行为。”
这番话,算是常规操作,毕竟甩锅中国是他竞选工具箱里最顺手的扳手。但接下来的话锋,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作为报复,我们正在考虑终止与中国有关的食用油和其他贸易要素的业务。”
此言一出,全球市场瞬间“emo”了。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估计连咖啡都没端稳,短短七分钟,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跳水,市值一夜之间蒸发超过4500亿美元。然而,市场的恐慌背后,却藏着一丝诡异的喜感。懂王这次,好像又把靶子给打歪了。
“TACO”再现江湖:一场指鹿为马的政治豪赌
特朗普的这番狠话,首先就暴露了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几天前,他才刚刚宣布,要对所有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0%的关税。这记重拳如果真的砸下来,中美贸易基本上就等于物理性中断了,还有必要再单独拎出一瓶“食用油”来说事吗?
这就好比你宣布要炸掉对方的整个厨房,然后又补上一句“我还要没收你家那瓶酱油”,显得多此一举,甚至有点色厉内荏。
华尔街那帮人精对此心领神会。一个熟悉的词汇再次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TACO。
这不是墨西哥鸡肉卷,而是特朗普的政敌们为他量身打造的嘲讽术语,全称是“Trump Always Chicken Out”,翻译过来就是“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这甚至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交易策略:
每当特朗普发表惊天动地的威胁,导致市场恐慌性暴跌时,就是大胆抄底的黄金时刻。因为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找个台阶,改口、延期或者干脆当无事发生,市场随即反转,而提前布局的投机者则赚得盆满钵满。
这次的“食用油”威胁,闻起来就有一股浓浓的“TACO”味。
其次,更荒诞的一点是,中美之间,真的存在大宗的“食用油”贸易吗?稍微做点功课就会发现,美国虽然是食用油进口大国,但它的餐桌早就被其他国家承包了。美国人做菜用的菜籽油,主要来自北边的邻居加拿大;风靡健康圈的橄榄油,源自遥远的欧盟;而用于食品工业的棕榈油,则大量来自于印度尼西亚。
中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特地登陆中国海关总署的网站,扒下了最新的数据。2025年1月到8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所有食用植物油,哪怕把黄油、人造黄油甚至鱼油这种擦边球产品全都算上,总金额也不到6亿元人民币。
![]()
6个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折合成美元不到8300万。这点贸易量,在美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里,连个浪花都激不起来。说白了,这些油的主要作用,除了少量用作保健品原料,大概就是满足遍布全美的华人超市里,那些离不开金龙鱼和鲁花花生的老华侨们的乡愁。
所以,特朗普把这个规模的贸易当作“报复”武器,声称要“终止”它,这无异于宣布要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杀伤力,甚至连象征意义都显得滑稽。
谜底揭晓:不是“Cooking Oil”,而是“Used Cooking Oil”
那么,问题来了,是特朗普的经济团队集体梦游了,还是他本人又在即兴发挥?
很快,就有不少行业分析师和媒体人猜到了谜底:特朗普真正想打击的,可能不是摆在超市货架上的“Cooking Oil”(食用油),而是从餐厅后厨回收的“Used Cooking Oil”(废食用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沟油”。
一提到“地沟油”,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还是食品安全丑闻。但在今天的全球能源格局里,它的身份已经发生了180度大逆转,从人人喊打的“餐桌垃圾”,一跃成为了绿色能源领域的“液体黄金”。
买地沟油来干嘛?答案是:把它变成航空燃料。
2024年初就曾报道过,美国鼎鼎大名的材料巨头霍尼韦尔(Honeywell),连续几年跑到中国的链博会上卖力吆喝,展示的“黑科技”就是如何将地沟油高效转化为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他们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在中国寻找海量的UCO供应商。
在国际贸易语境里,UCO(废食用油)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默认指向的就是这个将地沟油、酸化油等废弃油脂转化为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新兴产业。
而中美之间的UCO生意,规模可就比那点食用油大太多了,而且增速堪称恐怖。
故事要从拜登政府说起。2022年,拜登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IRA),并对《可再生燃料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扩展,核心目的就是砸下重金补贴新能源产业。在这项法案的刺激下,美国的可再生柴油产能一夜之间开始翻倍暴涨,直接催生了上百万吨的UCO需求缺口。原本自给自足的美国,瞬间从UCO净出口国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净进口国。
去哪里找这么多“地沟油”?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餐饮市场,自然也是全球最大的UCO货源国,年产能保守估计在500万吨以上。于是,在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中国的UCO如潮水般涌向美国。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UCO还只占其进口总量的0.1%,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63%,两年时间激增超过600倍,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27万吨。
正是在这期间,霍尼韦尔成了中国链博会的常客,他们不仅要收地沟油,连秸秆、废塑料这些农业和工业废料也不放过。
霍尼韦尔在中国布局的几个UCO产业基地,如今早已投产。比如,浙江的上市公司嘉澳环保,与霍尼韦尔在连云港联手打造了一个生产基地,能将1吨地沟油高效转化为0.8吨航空燃料,年产能高达50万吨。另一家中国上市公司东华能源,在广东茂名与霍尼韦尔的合作项目更为宏大,规划总年产能将达到100万吨。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特朗普的动机,一切就都合理了。
特朗普自2025年上任以来,其施政的一条主线就是:废黜新能源,重振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
![]()
让他和马斯克彻底翻脸的那部《大漂亮法案》,不仅把前任政府给美国新能源车企的补贴砍了个精光,甚至还要反过来向它们征收“电网使用费”,特斯拉因此元气大伤。
在他的公开言论里,可再生能源就是“昂贵、丑陋、不可靠的世纪骗局”。就在他威胁要终止中美“食用油”贸易的半个月前,他还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振臂高呼:“可再生能源行不通,它们太贵、太弱,根本启动不了你们建设伟大国家所需要的发电厂!”
基于特朗普对新能源近乎偏执的厌恶,我们推断他想叫停的是中美UCO贸易,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这对他而言,堪称“一石二鸟”的妙计:既能精准打击他最看不顺眼的新能源产业,又能摆出向中国“报复”的强硬姿态,完美迎合其基本盘选民的口味。
中国的“地沟油”供应链,怕你制裁吗?
![]()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丧心病狂,悍然叫停中美UCO贸易,中国的“地沟油”会否无处可去?进而会不会引发人们最担心的“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风险?
经过一番深入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虑了。今天的中国UCO产业,早已不是一棵树上吊死,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原因在于,今天的地沟油收集、处理流程,早已告别了过去小作坊式的野蛮生长,进化成了一个高度规范、甚至有点高科技的成熟产业。
你经常光顾的网红餐厅,其后厨的下水口前端,必然会安装一个叫做“隔油池”的设备。而且,这家餐厅大概率与一家专业的废弃油脂回收公司签有长期协议。每天打烊后,后厨收集的地沟油会被灌入一个个带有专属二维码、GPS定位和电子锁的密封桶里。到了深夜,回收公司的专用车辆会准时上门,扫码、开锁、抽油、称重,所有数据实时上传到政府建立的废油追溯监管平台。
想开一家这样的地沟油回收公司,可不是有点资本就能干的草根创业项目。它是一个需要“环保+城管+交通+公安+市场监管”五大部门联合审批的高门槛特许经营行业。一个中等城市,往往只会批准少数几家公司运营。
企业必须同时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餐厨垃圾收运处置许可证》和《危险品道路运输许可证》等多项资质,运输车辆全程接受GPS监控,严防中途偷排或倒卖。
如此严苛的监管,目的只有一个:从物理上和技术上,最大限度地杜绝地沟油回流到食用油市场的可能性。
这些被严密监控的UCO,在被运抵处理基地后,经过酯化、蒸馏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摇身一变,成为工业级混合油、生物柴油,或是附加值最高的可持续航空燃料。
所以,即便美国市场的大门真的关上了,中国的UCO也根本不愁销路。
数据为证:自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开启新一轮关税壁垒以来,中国的UCO出口格局已经悄然改变。新加坡异军突起,接收了高达30%的出口量,一跃成为中国UCO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第二大买家,则是全世界最热衷于环保的欧洲。欧盟虽然在2023年对中国的生物柴油展开了反倾销调查,但在巨大的减排压力下,身体却很诚实。2025年,欧盟对中国UCO的需求依旧稳定在60万吨左右,荷兰和西班牙是主要的采购国。
四川,作为中国的火锅之都,也是地沟油第一大省。当地一家名为“金尚环保”的UCO龙头企业,占据了成都超过80%的餐厨废弃油脂市场份额。过去四年,该公司的UCO出口量始终保持着60%以上的惊人增速,如今一年16万吨的产量中,超过90%的货品都卖到了欧洲。
这还只是出口端的变化。在内部,一个更宏大的战略图景正在展开:中国,正在有意识地从UCO的“原料供应国”,转型为“终端消纳市场”。
霍尼韦尔的专家在2024年链博会上曾帮中国算过一笔账:中国每年食用油消耗量超过3000万吨,理论上能产生1000多万吨地沟油,目前能被有效收集起来的约有500多万吨。按照霍尼韦尔的技术转化率,这500万吨UCO,就意味着400万吨的航空燃料。
而中国民航业自己,每年的航空燃料需求是多少呢?答案是4000多万吨。这意味着,哪怕把所有能收集到的地沟油全部制成航煤,也只能满足国内市场10%的需求。中国的航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巨大消化池。
当然,从有消化能力,到真正实现商业化消化,还要算一笔经济账。目前来看,生物航煤的成本依然高于传统化石航煤,推广存在一定压力。但国内UCO行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与2013年前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何其相似。
如果你留意过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高层文件,会发现一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生物质能”,UCO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早已开始。2024年6月,国产大飞机C919和支线客机ARJ21,分别在山东东营和上海浦东,加注了由国产生物航煤,成功完成了验证试飞。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秀,更是一个清晰的政策信号。
随后的9月,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以及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等多个主要空港,被正式纳入了生物航煤的商业化应用试点。
到了2024年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取消了UCO等生物质燃料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的指挥棒挥向何方,不言而喻。这一举措虽然让国内废弃油脂的价格短暂下跌了每吨七八百元,但市场很快消化了这一影响,价格迅速回弹至5850元左右的稳定水平。
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一个结论:将UCO纳入“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大棋局,已是既定方针。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中,“生物质能”必将占据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油瓶里的世界变局
借着特朗普这一次看似气势汹汹、实则错漏百出的“石油威胁”,我们得以一窥“地沟油”背后波澜壮阔的全球产业链之变。
无论他这一次是否会再次“TACO”,对中国而言,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2025年的中国,围绕着UCO的产业布局,已经清晰地画出了从出口导向转向“内外双循环”的战略路线图。
这是否会带来中美两国在未来能源路径上的再一次世纪大分化?一个继续拥抱传统化石能源的“红脖子美国”,和一个在绿色能源赛道上加速狂奔的中国,谁能最终赢得未来?
历史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桶油腻的、曾经被我们唾弃,如今却被视若珍宝的“地沟油”里。这场围绕“油”展开的博弈,可能比特朗普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