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70岁的王大爷和老伴照常在巷口小饭馆吃饭。邻桌的李阿姨用菜籽油炒了一盘青菜,边吃边念叨:“现在都说植物油健康!”
而王大爷却执意点了一盘用猪油炒的土豆丝,还乐呵呵地说:“我这么多年身体倍儿棒,都是猪油的功劳!”
![]()
可真正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王大爷每年体检都没啥大毛病,甚至连血脂都没升高。这让一旁的几位邻居都忍不住悄声议论:“难道吃猪油真的比吃菜籽油更健康?”
网络上更有人爆料:“吃猪油健康指数是吃菜籽油的10倍!”这是真的,还是谣言?上海医大的一项新发现让所有人哗然……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动物油“毁健康”可现实里却有人“越吃越长寿”?到底吃猪油和吃菜籽油,差别是不是“天上地下”?尤其是你不知道的“第三点”,才真正影响健康走向。
接下来的内容,建议大家一定耐心看到最后,可能会刷新你对健康饮食的大部分认知。
近几年,关于动物油和植物油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有人坚持用“老祖宗的方法”烹饪,有人早已改用各种植物油。2023年,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健康团队联合多家三甲医院,追踪中华老年人饮食习惯近七年,研究发现:
![]()
不同油脂来源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影响差异明显。调查涉及6827位60岁以上人群,其中45.9%长期用菜籽油,28.4%使用猪油,其余人群为混合用油。
定量核查显示,同等热量摄入情况下,猪油组与菜籽油组在血脂/癌症/心梗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甚至部分人“好胆固醇”(HDL)水平变化出现8.5%-11.7%的轻微提升。
原理是什么?
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但含有一定比例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约40%),这类脂肪酸在合理摄入的情况下,有助于能量转换、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而菜籽油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含量更高,对动脉硬化预防有正面作用。
![]()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无论哪种油,过量摄入都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心脑血管负担上升。上海医大研究团队强调:“选择、适量用油,远比盲目迷信某一种油更重要。”
经过7年观察,体检中心在同样运动、饮食结构相近的情况下,跟踪对比两类群体,坚持各自用油三个月后的主要变化:
身体抗氧化能力差别不大
血清抗氧化酶(SOD)活力数据:猪油组提升7.2%,菜籽油组提升8.1%,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血清“好胆固醇”猪油组略高
坚持用猪油人群“好胆固醇HDL”平均值上升10%左右,菜籽油组为8.4%。
![]()
炎性指标无显著变化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两组差别非常小,并未证实猪油明显“促进炎症”。研究还发现,“炒菜用油温”才是真正健康转折点。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忽视:
高温油烟有害物质爆炸式增长
不论用什么油,反复高温加热均可产生杂环胺(致癌物)和丙烯酰胺。餐馆高温爆炒更易积聚“坏分子”,远超煮炖、低温煎。上海医大团队提醒:“炒菜少爆锅,低温快炒,能减少高温油烟危害约32.6%。”
所以,并不是“油好坏”决定一切,而是用油方式和整体饮食模式更关键。
专业医生和营养师一致提醒,与其单一纠结“猪油还是菜籽油”,不如学会这三招:
均衡混合用油,避免单一油脂结构
家庭烹调可“猪油+菜籽油”搭配使用,吃荤菜时适当选用植物油,做炒青菜可少量用猪油提香。真正“健康指数×10倍”,靠的是饮食多样性。
![]()
严格控制用量,一天不超过25克
国标建议,每人每日油脂摄入量不超过25克。用油时可自备量杯或小汤勺,避免无形中超标。
少高温爆炒,多炖煮蒸煮
80%有害油烟源于高温炒菜。提倡低温快炒、清蒸煮炖,减少家中油烟浓度。如果无法避免,务必开窗或使用油烟机。
现代都市生活,饮食方式日益多样化。合理选择本地食材、注意饮食搭配、用油不过量,身体自然能“越养越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