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时序
农历九月初九,双九相重,是为"重阳"。2025年此节正值公历10月29日,虽非严格节气,却深植于秋季节律。其源可溯至先秦祭祀大火星(心宿二)的仪式,《夏小正》载"九月内火",昭示季秋防火之始。至汉代,《西京杂记》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标志节俗体系基本定型。阴阳五行框架中,"九"为至阳之数,双九相逢则阳极转阴,古人遂以登高、佩萸等仪式调和阴阳,禳解灾厄,形成独特的时空认知体系。
![]()
古人以"三候"解码重阳物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逸周书·时训解》)。北雁南归预告严寒将至,构成农耕周期的自然界标;雀鸟匿迹、蛤贝增生于浅滩,暗合古人"物类相感"的生态观;菊花凌霜怒放,则成为生命韧性的鲜活象征。这套物候体系实为农耕文明的生存密钥——雁阵指引农时终结,雀蛤隐喻万物应时而变,菊花盛放提示秋收圆满,共同为冬藏开启神圣序章。
《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古人强调此时收敛万物以应天时,体现"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荆楚岁时记》详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展现全民性的自然亲近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物候的细腻观察,与当代气象科学揭示的季风规律不谋而合。典籍中"顺天应时"的生态哲学,恰可为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古老而深刻的启示——非为征服自然,而在和谐共生。
![]()
重阳时节,中国大部步入秋收高潮。《齐民要术》载:"菽、麦此时急获,迟则零落。"北方抢收玉米、大豆,南方晚稻入仓,农事节奏紧锣密鼓。现代科技赋予农时新内涵:卫星遥感精准监测作物成熟度,智能农机实现高效收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阳文化正转化为特色资源:陕西延安举办"重阳农耕文化节",将传统祭谷仪式与农产品电商展销结合;浙江农村借菊花展发展观光农业,使古老节气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文化引擎,实现传统农事智慧与现代产业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登高禳灾(国家级非遗):源于汉代桓景避灾传说,《风土记》载"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今人登高已演变为健康民俗,北京香山、江西庐山等地重阳登山人流如织。从人类学视角看,此仪式完成了从"逃避灾厄"到"追求精神超越"的符号转化,成为现代人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
![]()
菊花酒酿制技艺(多地省级非遗):《本草纲目》详录"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湖北谷城传承古法,采初黄菊花,佐以糯米、酒曲,经三蒸三晾酿成琥珀琼浆。一杯菊酒,既是祛邪的巫药遗存,更是"延寿"养生观的液态结晶,体现了古人"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
盛唐气象: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茱萸的缺席成为家国情怀的物化载体,安史之乱前的盛世图景在此蒙上淡淡乡愁,展现了节日习俗与个体情感的深度交融。
重阳节在千年流转中,早已超越单纯的时序标记。从《易经》的阴阳哲学到王维的茱萸诗情,从农人挥镰的丰收画卷到都市人登高的步履——它既是农耕文明的生态密码,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自然与永恒的集体沉思。当我们在钢筋森林中仰望秋空,那些插遍山野的茱萸枝与杯中沉浮的菊瓣,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对天地的永恒敬重,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生态智慧的重要性。
编辑:王天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