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材料的性能如何衡量?Br(剩磁)、Hcj(内禀矫顽力)和(BH)max(最大磁能积)这些关键参数究竟代表什么?它们又是如何从一条"退磁曲线"上诞生的?
对于永磁材料行业的工程师来说,这些术语是日常工作的"通用语言";但对于行业之外的人而言,这些概念往往显得艰涩难懂。今天,我们将深入解析这张永磁材料的"身份证",探寻这些行业标准如何从经验走向科学,帮助更多工程师真正理解永磁性能的精髓。
一、从完整磁滞回线到退磁曲线——工程师只要"有用的那部分"
01磁滞回线:记录磁性材料"记忆力"的曲线
在讲退磁曲线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一个更基础的概念:磁滞回线(Hysteresis Loop)。
19世纪末,当科学家们开始系统研究磁性材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给一块铁磁材料施加外磁场,材料会被磁化;但当撤去外磁场后,材料并不会立即回到初始状态,而是"记住"了一部分磁性。如果再施加反向磁场,材料的磁性才会逐步消失,然后向反方向磁化。
这种"磁化-保持-消磁-反向磁化"的完整循环,在坐标系中画出来,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形曲线——这就是磁滞回线。它的横轴是外加磁场强度H,纵轴是材料内部的磁感应强度B,曲线的形状反映了材料的"磁化记忆能力"。
![]()
磁滞回线示意图
为什么用磁滞回线描述磁性材料?
因为它能完整记录三个关键信息:
1. 材料能被磁化到什么程度(饱和磁化强度)
2. 撤去外场后能保留多少磁性(剩磁)
3. 需要多大的反向磁场才能消除磁性(矫顽力)
这三个信息,正是评价一块磁性材料"好不好用"的核心指标。软磁材料(如硅钢片)的磁滞回线又窄又瘦,容易磁化也容易消磁,适合做变压器;而永磁材料(如钕铁硼磁钢)的磁滞回线又宽又方,充磁后难以消磁,适合做永久磁铁。
![]()
软磁材料与永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形状对比示意图
02从完整回线到第二象限:聚焦"实战区间"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永磁材料一旦被充磁定型后,就不会再经历"反复充磁-消磁"的循环——永磁行业聚焦的是磁滞回线的第二象限部分,也就是从剩磁点(Br)到矫顽力点(Hc)这一段,称为退磁曲线(Demagnetization Curve)。
![]()
退磁曲线-磁滞回线示意图
为什么要关注退磁曲线?
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永磁体的实际工作过程说起:
永磁体在实际应用中,总是先被充磁至饱和(此时处于磁滞回线的第一象限),然后在开路或闭路状态下工作。当磁体开始工作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1. 磁体内部的H总是负值(反向退磁场)
- 即使在开路状态(悬空在空气中),磁体内部也会产生自退磁场,这是由磁体两端的磁荷产生的反向磁场
- 在闭路状态(如电机中工作),气隙、电枢反应等都会对磁体施加反向磁场
- 因此,磁体内部的磁场强度H必然是负值
2. 磁体内部的B仍然是正值(保持对外输出磁通)
- 磁体虽然受到反向磁场作用,但其内部仍保持正向的磁感应强度
- 这正是磁体能够对外提供磁通、产生磁场的根本原因
3. 因此磁体的工作状态必然在第二象限(H<0, B>0)
这就是为什么永磁行业会特别关注退磁曲线,这条曲线记录的是:当磁铁受到反向磁场作用时,磁性能如何逐步衰减,直至完全消失。工程师需要的,就是通过这条退磁曲线,预判磁铁在最恶劣工况下还能保留多少磁性——最关键的性能,往往藏在最极端的那一段曲线里。
![]()
典型退磁曲线示意图(烧结钕铁硼N35)
03退磁曲线的历史由来
这种对"极端工况"的关注,正是永磁材料行业从"经验"走向"量化"的开端。
在永磁应用早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评判一块磁铁好坏,靠的是"感觉"——吸力大不大,能不能吸起更重的铁钉,时间长了会不会失磁。这种朴素的经验无法满足工业化对精确、可重复性能的要求。
随着电磁学理论的成熟和电机工业的兴起(20世纪初电话交换机、发电机大量普及),工程师们迫切需要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永磁材料的性能。他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一块磁钢在被充分磁化后,投入实际工作环境(如电机内部),其表现如何?
工作环境中充满了各种"考验"——反向磁场、高温、机械冲击,这些都是试图让磁铁"退磁"的因素。因此,衡量一块永磁体在抵抗外部退磁因素时,自身磁性如何变化的曲线,就成了描述其核心性能的关键。
这,就是退磁曲线的由来。它截取了完整磁滞回线中,从磁饱和状态(Br点)到磁性被完全抵消(Hc点)的第二象限部分,这恰恰是永磁体在绝大多数应用中的工作区间,是其性能的"试金石"。
理解了退磁曲线的由来,我们再来看这条曲线上最关键的三个参数——剩磁、矫顽力和磁能积。
二、剩磁Br:磁铁的"底气"从哪里来?
01专业定义
剩磁(Remanence,符号Br)是指:当永磁材料被外磁场磁化至饱和后,撤去外磁场,材料在开路状态下(无外磁场、无闭合磁路)自发保留的磁感应强度。单位为特斯拉(T)或高斯(Gs,1T=10,000Gs)。在退磁曲线上,剩磁Br是曲线与纵轴(B轴)的交点,代表磁铁充磁之后能保持的最大磁场强度。
![]()
剩磁-退磁曲线图
02不同永磁材料剩磁数据对比
- 钕铁硼的剩磁可达1.4~1.5T(高牌号如N52)
- 钐钴的剩磁约为1.0~1.15T
- 铝镍钴的剩磁约为0.7~1.2T
- 铁氧体的剩磁只有0.2~0.4T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尺寸的钕铁硼磁铁,能产生数倍于铁氧体的吸附力——剩磁越大,对外提供的磁场强度就越高。
03剩磁概念的历史由来
剩磁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初电机工业的实际需求。
早期的电话交换机和发电机使用钴钢永磁体,工程师们发现:同样大小的磁钢,充磁后产生的磁场强度差异很大。有的磁钢能让电话听筒产生清晰的声音,有的则声音微弱。经过系统测试,他们发现关键在于"撤去充磁磁场后,材料自身能保留多少磁场强度"。
这个"保留值",就是剩磁Br。它直接决定了磁铁在开路状态下(比如悬空在空气中)的磁场强度,是评价磁铁"底子好不好"的第一指标。
为什么要在"开路状态"下测量?
因为这是最理想化的测试条件——没有任何外部磁路损耗,纯粹反映材料本身的磁化能力。实际应用中,磁铁会处于闭路或半闭路状态,实际工作磁场会低于Br,但Br提供了一个性能上限的参考值。
三、矫顽力Hcb/Hcj:磁铁的"抗压能力"有多强?
01专业定义
矫顽力(Coercivity)是指:使已磁化至饱和的永磁材料的磁性降至零所需的反向磁场强度。单位为安/米(A/m)或奥斯特(Oe,1kA/m≈12.566Oe)。
矫顽力分为两种:
- 磁感矫顽力Hcb:使磁感应强度B降至零所需的反向磁场,对应的是B-H曲线与H轴的交点;
- 内禀矫顽力Hcj:使材料内部磁化强度M降至零所需的反向磁场,对应的是M-H曲线(内禀退磁曲线)与H轴的交点。
两者的差异源于 B = μ₀(H + M) 这一基本关系(μ₀为真空磁导率,M为材料的磁化强度)。工程上更关注Hcj,因为它代表材料内部磁性完全被"清零"的临界点,是真正的"抗退磁能力"指标。而Hcb只是让外部磁场表现为零,材料内部还保留部分磁化能力,所以Hcj总是大于Hcb。
![]()
矫顽力-退磁曲线图
02不同永磁材料矫顽力数据对比
- 钕铁硼的Hcj约900~2400 kA/m(不同牌号差异大)
- 钐钴的Hcj约1500~2800 kA/m
- 铁氧体的Hcj约200~300 kA/m
- 铝镍钴的Hcj只有40~160 kA/m(最易退磁)
03矫顽力概念的历史由来
矫顽力概念的诞生,比剩磁更晚,也更复杂。
20世纪30年代,铝镍钴(AlNiCo)永磁材料问世,剩磁突破1.0T,远超当时的钴钢。但工程师们很快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铝镍钴在电机中容易退磁。
原因在于:电机运行时,电枢绕组产生的反向磁场会"攻击"磁钢。虽然铝镍钴剩磁很高,但"抗打击能力"很弱——只需40~160 kA/m的反向磁场,就能让磁性大幅衰减。相比之下,钴钢虽然剩磁低,但矫顽力相对较高,在恶劣工况下反而更稳定。
这个矛盾让工程师们意识到:仅用剩磁评价磁铁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指标来衡量"抗退磁能力"。于是,矫顽力Hc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永磁材料评价体系。
为什么后来又提出Hcj(内禀矫顽力)?
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Hcb只是让外部磁感应强度B归零,但材料内部的磁化强度M可能还没归零——这意味着材料还保留着"东山再起"的能力。而Hcj才是让材料内部磁畴完全"投降"的临界点。
对于需要长期稳定工作的应用(如电机、传感器),Hcj才是真正的"硬指标"。这就是为什么严苛工况必须选用高矫顽力牌号(如N42SH、N38UH)的根本原因。
四、磁能积(BH)max:从"越重越好"到"越高效越好"的革命
01专业定义
磁能积(Maximum Energy Product,符号(BH)max)是指:退磁曲线第二象限上,B×H乘积的最大值。单位为千焦/立方米(kJ/m³)或兆高·奥(MGOe,1 MGOe≈7.958 kJ/m³)。在退磁曲线上,磁能积对应的是B-H退磁曲线下方能画出的最大矩形面积。
![]()
最大磁能积-退磁曲线图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磁能积可能是三个参数中最难理解的。为什么要用B和H的"乘积"来评价磁铁?这个"乘积"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让我们先从磁路的基本原理说起。
02从磁路原理看磁能积的物理本质
在永磁体的实际应用中(如电机、扬声器、磁选机),磁体总是与一个气隙(工作区域)组合使用。比如电机中,磁钢和转子之间有空气间隙;扬声器中,磁铁和音圈之间也有间隙。
![]()
永磁体磁路简化模型示意图
磁铁的实际工作状态:从"开路"到"工作点"
回顾前面讲到的,永磁体在实际应用中总是先被充磁至饱和,然后在开路或闭路状态下工作。当磁铁与气隙组成磁路后,气隙会产生反向退磁作用,导致磁体内部的磁场强度H变为负值,磁感应强度B也会从剩磁Br下降。此时,磁铁的工作状态会落在退磁曲线第二象限的某个"工作点"上,这个点的位置取决于磁路的几何结构(如气隙长度、磁体尺寸等)。
![]()
工作点在退磁曲线上的位置示意图
有了剩磁和矫顽力,为什么还需要磁能积?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磁能积概念诞生的核心原因。
剩磁Br测量的是磁铁在"开路状态"(悬空在空气中,无外部磁路)的磁场强度,但这不是磁铁的实际工作状态。仅凭剩磁无法判断磁铁在实际工作时的表现。两块磁铁可能有相同的剩磁,但因为退磁曲线形状不同,在相同气隙条件下,一块的工作点可能在高位(B值保持较高),另一块可能在低位(B值衰减严重)。
矫顽力Hcj虽然衡量了抗退磁能力,但它只告诉你"多大的反向磁场能让磁性完全归零",并没有告诉你"在具体工作状态下,磁铁能输出多强的磁场"或"能量利用效率如何"。
工程师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直接反映"磁铁在实际带负载工作时的效率"。在工作点上:
- B代表磁体维持的磁通密度(输出能力)
- H代表磁体承受的退磁场强度(负载压力)
- B×H的乘积代表磁体单位体积内储存的磁场能量密度
这个乘积在退磁曲线上存在一个最大值,这就是最大磁能积(BH)max。它综合了Br和Hcj的影响,反映了材料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能量转换效率",成为评价永磁材料最核心的指标。
磁能积的工程意义
磁能积最直接的工程意义是:它决定了达到同样磁场效果所需的磁体体积。磁能积越高,所需体积越小;磁能积越低,所需体积越大。
实现相同的磁场,使用钕铁硼(磁能积约48MGOe)用到的磁体体积,只需要铁氧体(磁能积约3.5MGOe)的几十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手机扬声器能做到硬币大小,而老式收音机的喇叭磁铁有拳头那么大,这几十倍的进步能带来产品革命性的小型化、轻量化。
![]()
距磁体N极5mm处产生1000Gs磁场所需磁体体积
在产品设计阶段,工程师会根据气隙尺寸、所需磁场强度和磁路结构,反推出所需的磁体体积,并优化负载线使工作点接近(BH)max点,以最大化能量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标尺:材料进化的"计分板"
从钴钢到钕铁硼,磁能积的提升史就是永磁材料的进化史:
![]()
磁能积的提升,使得磁体在相同磁场输出下所需体积大幅减小,实现了高性能与小型化的统一,这才让智能手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小型化、轻量化产品成为可能。
五、结语:从经验到科学的百年跃迁
看完这段历史,你会发现:退磁曲线和三大参数的诞生,本质上是永磁行业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量化"的里程碑,让磁体不再只是一个“能吸铁的块”,而成为一种可计算、可预测、可工程化的高性能材料。
这就是退磁曲线背后隐藏的秘密——它不仅记录着这块磁铁的性能数据,更承载着从钴钢到钕铁硼的百年材料进化史。如果你对某个历史节点或技术细节感兴趣,欢迎留言交流!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深入讲解稀土永磁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