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蒂波蒂波的小镇确实够倒霉的——2025年10月28日,菲律宾巴西兰省的这座边陲小镇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紧急通告——全镇正“遭到围攻”,学校停课、政府停摆,民众被迫逃离。短短数小时内,2500户家庭仓皇奔逃,整个地区陷入停滞。
菲律宾军方当日下午轻描淡写地将这场冲突定性为“家族冲突”,并宣称局势已获控制。但这面精心编织的平静帷幕之后,真正浮出水面的是菲律宾南部盘根错节的武装势力与深层次矛盾——那里从来不只是家族恩怨的舞台。
![]()
“家族冲突”这四个字,听着像两户邻居抢地,其实是一群岛民+教团+军阀在分一块能种椰子、能走毒品、还能埋炸弹的地。所谓的“家族冲突”,不过是菲律宾南部长期动荡的冰山一角。
蒂波蒂波镇靠近印尼与马来西亚边界,这片曾经恐怖团伙与武装叛乱组织活跃的区域,如今再度被枪声惊醒。巴西兰省省长哈塔曼揭开了冲突的导火索——一名伊斯兰讲师的遇害引发了支持者的复仇行动,而这位讲师的一名亲属,正是前穆斯林武装分离组织“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的成员。
![]()
1970年,菲政府把棉兰老岛划成“开发边疆”,来自吕宋的天主教徒一家家迁进来,原本住这的陶苏格穆斯林被挤到山边;1972年马科斯宣布军管,一枪打死一个伊玛目,于是“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扛枪上山,说是要建“邦萨摩洛国”。
五十年来,这剧本被复印成三份:MNLF、MILF(分裂派)、阿布沙耶夫(极端派),再混进“椰子大亨”安帕图安家族、“码头老板”苏禄苏丹家族,还有一票只认美元不认古兰经的私兵。
这其中大名鼎鼎的阿布沙耶夫武装尤为引人关注。这个成立于1991年的组织,创始人是曾赴利比亚接受军事训练、后又加入阿富汗“圣战”的阿布杜拉加克·简加拉尼。
![]()
他们不仅制造爆炸案、袭击教堂,更擅长绑架勒索——2000年从马来西亚度假胜地劫持21名外国游客,让“阿布沙耶夫”这个名字一夜之间震惊世界。
更令人担忧的是,阿布沙耶夫武装与“基地”组织存在关联,这一联系甚至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证实。他们通过绑架活动筹集资金,2014年曾炫耀释放两名德国人质获得的3500万比索赎金,这种资金来源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活动能力。
与阿布沙耶夫并存的是其他反政府武装组织网络。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作为菲律宾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之一,曾制造一系列爆炸和袭击事件。虽然2014年与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其部分成员仍可能参与地方冲突。
而2008年从MILF分离出来的“邦萨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BIFF),则继续坚持独立建国,甚至与阿布沙耶夫组织一起宣布效忠伊斯兰国(ISIS)。
![]()
在这些组织背后,真正维系着南部地区暴力循环的,是那种被称为“rido”的家族仇杀传统。在棉兰老岛,家族间的武力报复根深蒂固,甚至连一场篮球赛都可能引发数百人的冲突。
这种仇杀往往与政治权力争夺交织在一起——2009年震惊世界的“马京达瑙大屠杀”中,包括30多名记者在内的57人遭集体杀害,背后正是安帕图安家族与曼古达达图家族对省长职位的争夺。
军方将蒂波蒂波冲突简单归因为家族矛盾,或许是一种精妙的叙事策略。这么一来,既避免了承认恐怖主义网络依然活跃的尴尬,又消除了区域性恐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规避了外界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
![]()
毕竟,当一片土地同时具备战略价值与被遗忘的贫困,冲突的种子便已悄然埋下。
蒂波蒂波镇所在的区域被称为“苏禄海-西里伯斯海三角区”,这里不仅是商旅往来的黄金水道,也是非法贸易的温床。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年轻一代缺乏机会,极端思想自然会找到生长的土壤。
事实上,经过菲律宾政府多年的清剿与社会融合努力,这一地区近年来似乎已逐渐恢复平静。但如今的冲突再度提醒人们,表面的平静多么脆弱。
![]()
近二十年过去,这么长的时间,放咱们这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发展到天翻地覆了。但在许多类似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却枪声依旧,只是叙事的方式变得更加精致。
枪声会暂时停歇,但除非解决贫困、缺乏教育、机会不平等与历史积怨这些冲突的真正温床,否则下一场冲突,或许已在酝酿之中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