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独"顽固分子沈伯洋的名字出现在重庆市公安局的警情通报中,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大陆警方能对身处台湾的嫌疑人启动刑事立案程序?这背后不仅是一起个案侦查,更是国家反分裂法律体系的一次实战亮剑。
![]()
立案侦查背后的法律升级信号
从国台办公布的"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到如今的刑事立案,对沈伯洋的惩戒已实现从政治警示到司法追责的质变。2024年10月沈伯洋被列入清单时,惩戒措施还停留在禁止入境、限制关联企业合作等行政层面;而重庆警方的立案,则意味着其涉嫌分裂国家罪的行为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福建深松律师事务所张景华律师指出,根据"两高三部"《意见》,即使沈伯洋未到案,只要证据确凿,司法机关仍可对其缺席审判。这种"终身追责"机制彻底打破了"隔海作案"的侥幸心理。
管辖权解析:为何是重庆警方?
《刑事诉讼法》第25条赋予了三类管辖权依据:一是犯罪行为地,沈伯洋通过互联网向大陆传播分裂言论可能触达重庆;二是犯罪结果地,其煽动行为可能对重庆社会稳定造成实际危害;三是关联地管辖,若其组织与重庆存在资金或人员往来。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黄晓亮教授强调,我国对分裂国家罪实行"长臂管辖",只要危害国家主权,无论犯罪行为发生在何地,司法机关均有权管辖。重庆警方的行动正是这一原则的实践。
司法程序全透视:从立案到可能的缺席审判
立案侦查意味着公安机关已掌握初步证据,包括沈伯洋通过"黑熊学院"宣扬"台独"、组织分裂活动的记录。后续可能采取三项关键措施: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固定跨境电子证据、冻结涉案资产。
清华大学朱桂兰教授特别指出,经最高检核准后,可启动缺席审判程序。参照电信诈骗等跨境犯罪侦查经验,分裂国家罪因其政治敏感性,证据标准更为严格,需形成完整证据链。
![]()
信号释放:对"台独"势力的三重震慑
此案首次实现对"台独"分子的刑事立案,具有标杆意义。法律层面证明司法利剑可跨境出击;执行层面通过国台办举报专栏激活社会共治;历史层面则为后续同类案件树立判例。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郑剑副主任的警示振聋发聩:立案后追诉期限不受限,意味着沈伯洋将面临终身刑事追责。这种威慑远超经济制裁,直指"台独"分子的生存根基。
司法亮剑背后的统一逻辑
重庆警方的立案本身就是对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法律确认。从经济制裁到刑事追责的"组合拳",既彰显反"独"决心,也通过法律程序揭露"台独"危害,争取台湾民众认同。
正如国台办声明所言:"法理台独"必遭严惩。此案向所有分裂势力昭示:国家统一的红线不容触碰,司法利剑既已出鞘,必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