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雍 倩
在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令人惊叹的石雕作品,它们镶嵌于皇城台大台基的南护墙之上,或散落在墙下的夹道之中。其中,蛇形图案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距今约4000年的石刻,不仅工艺精湛,更承载着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与艺术表达。
石峁石雕中的蛇形象
![]()
图一 蛇纹石雕
根据孙周勇、邵晶等学者的研究,石峁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的石雕中,动物形象极为丰富,包括蛇、牛、虎、蟾蜍、羊、马等。其中蛇纹出现频率较高,刻画细腻,形态逼真,可分为“三角头”和“椭圆头”两种类型,眼、嘴等细节均清晰可辨。
这些蛇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与其他神兽、人头、几何符号共同构成复杂的图像组合,镶嵌于高台建筑的护墙中,显示出其非凡的宗教与仪式功能。
蛇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蛇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生命力与繁殖的象征,也与地界、水界密切相关,可能代表祖先或地祇的化身。石峁石雕中的蛇纹,很可能与当时盛行的“万物有灵”观念有关,是人们与天地沟通的媒介之一。
张光直先生在《艺术、神话与祭祀》中指出,商周青铜器中的动物纹样是巫觋通神的工具。石峁石雕中的蛇形图案,很可能也具有类似的“通灵”功能,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载体。
![]()
图二 石雕上的蛇图案
蛇纹与多元文化交融
石峁遗址地处陕北高原,是北方与中原、草原与农耕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蛇形图案不仅见于石峁,也广泛出现在红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等史前遗存中。
值得注意的是,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也有蛇形饰件,与石峁石雕在风格和技法上存在某种呼应。这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长江中游与北方地区已存在文化互动。
此外,石峁石雕中蛇与虎、龙等神兽共现的图像结构,也可能对后来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虎形器等产生了影响。
石雕的工艺与功能
石峁石雕多以砂岩为材,采用减地浮雕、阴刻等技法,图像突出、线条流畅。研究表明,这些石雕绝大多数采用本地石料,仅极个别可能来自外地。
它们被嵌筑于高台建筑的护墙中,既作为建筑材料,也作为宗教仪式的视觉表达。部分石雕甚至被“倒置”使用,学者认为这可能与仪式行为有关,而非简单的破坏或仇视。
![]()
图三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分类
蛇与石峁的精神世界
石峁石雕中的蛇,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信仰、权力与宇宙观的物化表达。它们镶嵌在高耸的台基之上,凝视着每一个步入这片神圣空间的人,诉说着一个早已湮没却无比辉煌的早期文明。
如今,当我们站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厅中,凝视这些来自四千年前的蛇形石雕,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与沟通的渴望。
来源 | 陕西考古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