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
一年一度的诺奖周余热尚在,国内学术界又开始内卷起来,一些无关学术的事和会议开始多了起来,此前的反思也抛之脑后。
今年中国进账依旧是零,而邻国日本又收获2枚诺奖。实际上,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奖的概率仍可能还是零,诚然我们的确看到我国基础科学正在快速进步。
最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者Markku Larjavaara在《外交学者》(The Diplomat)上撰文:when will china begin earning nobel prizes in science,他提了三点建议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迪,如“助力他们开展由好奇心驱动的高风险自主研究”,“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特定研究团队”等。(本文在翻译时,有删减部分内容)
马克库・拉亚瓦拉 | 撰文
潘展 | 翻译
中国科学领域的崛起比其快速的经济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目前,中国和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发表的科学出版物也远超其他任何国家。中国许多科学家的论文被广泛引用,但诺贝尔奖得主仍然寥寥无几。
10月13日,最后一个诺贝尔奖颁奖时,许多中国人再次感到失望。
中国公民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等奖项,但疟疾研究者屠呦呦2015年获得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唯一奖项。
过去十年(2016-2025),中国在总计106个科学和经济学重要奖项中,一个都没获得,而美国公民则获得了63个。
![]()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屠呦呦院士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获奖。然而,由于中国获得的奖项数量很少,而中国科研经费水平已经长期处于高位,时间差并不能解释大部分差异。
我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科学文化政策未能在中国科学家中建立由好奇心驱动的内在动力,因此不利于突破性的研究。大多数科学家都只是在已深入研究的主题上重复既定方法,只有拥有极强好奇心的人才会探寻周围世界的答案。当找不到答案时,他们会满怀热情地开发新的方法来获取答案,这可能会带来重要的新发现。
有三个方案可以增加中国这些极具好奇心的人才的数量:中国可以吸引更多外国科学家、吸引在海外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回国,或者改善国内的教育和研究政策。
许多最受赞誉的美国式研究是由新移民完成的。在63位拥有美国国籍的诺奖得主中,有16位同时持有其他护照。难怪中国2020年曾强调:“我们要逐步开放在我国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允许外国科学家在我国学术科技机构任职,使我国成为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的广阔舞台。”
在实际情况中,在中国的外籍科研人员比例一直非常低,而且似乎很难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外籍科研人员来华,以至于将英语作为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行政工作的第二语言并不具备实际价值,潜在的新来者也担心有其他限制。然而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这些限制不会直接影响大多数研究人员,但研究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仍面临着实际挑战,如对于没有中国身份证号码的外国人来说,一些日常事务例如在北京购买地铁票都可能变得难以完成。
![]()
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文・内尔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
第二种选择是吸引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数十年来,这一直是一项重要战略,已有大量人才回国——他们既得益于丰厚的合同、较高的购买力,也获得了领导大型研究团队的机会。这些政策对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愿意回国的海外人才可能会面临与从未出国者类似的问题: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内在动力方面受到限制;或者在回国后不久,重心便可能从研究转向社会关系与等级体系,而非专注科研。
当前最具前景的解决路径,是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科研政策:一方面鼓励个人主义、创新精神及挑战既定思维的勇气,另一方面为天生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提供持续深造的空间。应试导向的学校教育应进行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则需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其真正的求知欲。
实际上,整个中国人才中的很大一部分被排除在“顶尖人才发掘”的范围之外。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佳,二是昂贵的民办课外辅导加剧了教育不公,这两者共同导致社会流动性偏低。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应弱化等级制度,例如降低前任导师在后续人才招聘中的影响力。为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独立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他们开展由好奇心驱动的高风险自主研究。为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特定研究团队,评估标准应基于“单位资金产出”而非“人均产出”。量化产出固然具有挑战性,但过度依赖引文数据的做法风险极高。这可能催生“学术孤岛”现象——少数研究人员之间大量相互引用,却对其他科研工作者或整个社会几乎没有实际价值。相反,评估应更多考量研究本身的创新性。
在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的领域推行重大政策变革,无疑面临巨大挑战。然而,若这些变革能成功实施,将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中国更多具备天赋与求知欲的公民将有机会进入优质大学、投身学术事业;他们会受到鼓励享受科研过程;秉持挑战常规的创新思维致力于理解世界本质,而非仅仅为发表学术论文而努力。
或许未来,这些科研人员中会有人斩获诺贝尔奖。
https://thediplomat.com/2025/10/when-will-china-begin-earning-nobel-prizes-in-science/
青科沙龙第174期 | Science-裸鼹鼠cGAS稳定基因组促进长寿的分子机制
Deep Science预印本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