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又至,秋意已深。山间的茱萸红了,窗台的菊花黄了,连风里都带着一种沉淀的香气——那是岁月在树梢上酿出的酒,是时光在书页间藏起的糖。
这个节日,总让人想起自己的长辈。他们的皱纹里刻着故事,白发间藏着智慧。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坐在村口,等待儿女归家。有的已不再身旁,化作天空的星。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他们的孤独、去读懂他们的内心,又该怎样去面对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酸甜苦辣、相聚分离。
都说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有四季循环,人有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但我们依然无法释怀那些不能直面的失去,那些深植在心里的遗憾。希望今天的重阳节书单能给大家的心灵带去一份慰藉,一份温暖,一份释然,一份从容。
1:《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与死亡》
![]()
内容简介:在中国,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濒死抢救案例,人们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甚至会为延续亲人几天的生命而倾家荡产。作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的死亡质量却在世界排名极低。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治疗病人,永不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背负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觉得即使倾家荡产,也不可轻易放弃亲人,放弃就意味着不爱、不孝。而此时,病人自身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结果就是,人们的死亡已经被过度医疗化了,这不仅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了折磨,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临终负责,清楚地思考如何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与死亡,如何告别人世,补上人生重要的一课。 当然,要改变这一点,除了个人,还需要我们的社会以及医疗系统共同努力。
这本书中提到我们应该拥有理智的观主义,而不是虚假的乐观主义。年龄不一定能决定存活率,但是不要忽略年龄的明显影响。书中呈现出有关衰老与死亡的故事,告诉我们衰老注定无法避免。衰老也面临着理解和接受。
2:《无人返回之路:参悟生死》
![]()
内容简介:正因为死亡无所不在,所以死亡无疑成了与人的悲伤、痛苦、哀嚎、永恒的分离联结最为紧密的一件事,总是让人心生畏惧。但同时死亡对万物生灵又是绝对公平的,它不因贫富、美丑、胖瘦的差异而有丝毫的改变。而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死亡以及想象中的来生的感情和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书作者斯佩尔曼参考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对西方传统中关于死亡和濒死的观点进行了解读,探讨了人类是如何理解和面对生命的消失的,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史前人类对待死亡的态度。
他还追溯了千百万年来导致人类死亡的各种方式,既包括导致死亡的原因,也包括对于致人死亡的种种行为的看法。
另外,他还基于西方伟大的哲学和科学传统,从宗教和世俗-科学的观点对三种认识死亡意义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为当代有关临终问题的争论——尤其是为长寿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对立冲突提供了更为宏大的语境,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启发意义。
3:《衰老的真相:你不可不知的37个迷思》
![]()
内容简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从这个社会中所获得的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绝非事实。
借助最新的研究与科学证据,这本书驱散了无数迷思、误解,不管是“反老化”的,还是“亲老化”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生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了就不再有性生活了,老年女性不关心自己的外表。
有关心理老化的迷思——比如,老年人不能或不愿学习新事物,如计算机技术,他们宁可使用古董手机也不愿用智能手机。
有关自我整合的迷思——比如,老年人都是疑病症患者,整天“这儿疼那儿痒”;老了就不再有梦想与希望了。
有关晚年生活的迷思——比如,退休会令人抑郁;手足之情在整个人生中都是不变的。
有关临终与丧失的迷思——比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太容易自杀;老年人是所有人群中最害怕死亡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与衰老和老年人有关的常见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发展根源,并突出强调了我们那些未经检测的想法所具有的强烈副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迷思当作事实,可能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本书旨在帮助你在增长见闻的同时,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人生决定。
4::《走出人间,走出时间:以终为始的生死观》
![]()
这是一本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临终和死亡的死亡教育大众通俗读物。本书通过权威视角、实用内容与温暖叙事,帮助读者从“恐惧死亡”转向“接纳死亡”,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既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指南,也是推动社会死亡教育进步的重要读物。
作为肿瘤专家,本书作者在其职业经历中多次直面患者对于不治之症和濒临死亡的真实反应,既见多了悲欢离合的情景,也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场面,于是总结出了一套面向濒死者、护理者以及更多对生死感到困惑和恐惧的普罗大众的行动指南。
本书内容不仅包含生死观等哲思层面的阐述,更涉及诸如遗嘱、遗产、遗愿、临终关怀、姑息治疗、葬礼、人际关系等具体事务的安排。
作者凭借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深刻的同理心与温和的幽默感,在书中通过娓娓道来的亲和语言,柔和地牵着读者的手,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人无法躲避的终将走向死亡及濒死状态的艰难道路,让读者逃离对死亡的恐惧,接受这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过程,从而帮助那些面对死亡的人为死亡旅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坦然接受生死、看淡生死,平和地接受走向死亡的结果。
直视死亡的心理准备,向死而生的生活智慧从“恐惧死亡”转向“接纳死亡”,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补上死亡教育这堂缺失的人生必修课。
5:《我比古人活得好:跨越时空的诊疗启示录》
![]()
这是一本由心内科医生撰写的历史医学跨界著作,以现代医学视角解码古代名人病案,揭示古人在疾病面前的认知局限与生存困境。
本书以“临床视角+历史演义”的独特写法,在作者手术刀般的笔触下,让历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权谋舞台,而是人类与疾病博弈的真实战场,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的悲悯:
◎李世民“中毒”吐血vs现代急性胃黏膜病变诊疗;
◎孟浩然“疽发背死”vs现代抗生素消炎;
◎苏轼“豆豉抗疫”vs现代循证医学验证;
◎泰昌帝“红丸”救命 vs重金属毒性的现代药理分析;
◎李鸿章“牛肉汁养生”vs现代均衡饮食理念。
以史为鉴,我们看到古人的寿命困局,不仅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局限,更夹杂着迷信作祟、卫生缺失和认知偏差。
如今,这些古人的血泪教训,已然化为现代人避雷的前车之鉴;古人用无数次“试错”教会我们:不要用玄学解释疾病;不要忽视小习惯的杀伤力;更不要低估医学进步的重量。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健康红利,正是科学打破蒙昧的馈赠。对科学说“敬畏”,对蒙昧说“不”,才是文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长寿药”。
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安康,愿天下父母,福寿康宁,平安度春秋!
![]()
扫码加入我们|一起开启好书探索之旅期待你的蜕变让我们一起携手,彼此见证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