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在技术变革中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如何通过城市空间重构教育生态、破解终身学习痛点、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成为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卉男,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突破、实践创新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国卉男表示,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通过深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终身教育生态,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卉男
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
在线学习
国家持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您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
国卉男: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统一。学习型城市作为教育现代化在城市空间的具象载体,其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城市这一微观实验室,推动教育现代化理论落地与创新。
教育现代化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类型壁垒,学习型城市恰能通过“城市级整合”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终身教育体系列为高质量教育“八大体系”之一,并明确其核心是“泛在可及”——学习不受时空形式束缚(泛在),且覆盖所有人群(可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也在推动城市内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职场学习、数字学习的“基因重组”。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学习型城市建设需以“泛在可及”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终身教育生态。具体可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以“数字基座”打破资源壁垒,夯实“泛在”基础。数字化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可及性的重要举措,需通过数字赋能各类教育资源整合,打破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场馆等机构的资源孤岛,扩大个性化、多元化学习资源供给。同时,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开发适老化、无障碍的数字学习工具,避免技术成为“可及”的阻碍。
二是以“智能协同”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可及”效能。借助教育大模型,建立需求监测、成果评价、科学决策等体系,预判银发族、在职者等不同群体需求并调配资源;为个体学习者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自动推送适配资源,将泛在化学习支持从理念变为现实。
三是以“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终身教育韧性。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重点完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各类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连接,推动学习成果终身认证、积累和转换,激发全民终身学习动力。同时,针对产业转型、人口流动等新挑战,完善资源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终身教育体系随城市需求迭代升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线学习
经过20多年建设,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在您看来,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
国卉男:历经20多年探索,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成就显著,已有5个城市获世界学习型城市奖,数量居世界首位,以学促发展成为一种城市风尚。实践中,成效体现在三方面:服务覆盖方面,“国家—省—市—区”四级终身学习网络不断完善,社区学习中心、老年学堂等基层网点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结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载体,扩大了终身教育的辐射力;体系建设方面,以上海、浙江“终身学习学分银行”为代表,各地普遍建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横向融通与纵向衔接,形成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闭环,激发学习动力;数字赋能方面,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各地依托智能监测系统精准捕捉需求、匹配资源,如杭州通过学习行为分析使课程推荐准确率大幅提升,技术支撑力显著增强。
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高阶要求,学习型城市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协同力”与“创新力”。一方面,当前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多依赖政府投入,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参与度低,导致企业培训资源向社会开放不足、高校智库支持决策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协同壁垒,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形成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等要求,强化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各部门数据互通,以科学决策系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根本上打破“学习动力不足”的瓶颈。
另一方面,基层服务的精准度仍有落差,部分社区学习中心存在资源更新慢、课程同质化问题,尤其在县域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平台覆盖率低,难以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因此,需多方面提升服务效能,深化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智能决策系统的融合,让终身学习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本土化适配的上海“城教融合”模式
在线学习
您提出“学习型城市是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请以上海为例,谈谈“城教融合”模式是怎样的?
![]()
国卉男:“学习型城市是教育现代化的空间载体”,核心逻辑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服务升级等,实现教育系统的协同化、精准化、可持续化,而城市作为人口、资源、治理的聚合空间,天然具备承载这一过程的场景承载力与系统协同力。
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转型趋势,上海“城教融合”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空间重构与治理机制创新,应对各类挑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理念,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归宿。上海“城教融合”模式的根基是一体两面:一方面将城市空间转换为市民就近、便捷、自由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将城市发展需求融入市民终身学习,二者协同一体,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注入动力。
该模式以“空间重构与主体赋能”为核心,将城市资源转化为教育场景、将教育需求嵌入城市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来看:虹口区将海派文化基因注入社区教育,将1925书局等改造为“市民书房”,开发“建筑可阅读”等项目,让居民在触摸城市文脉中实现传承与终身学习。这种文化空间教育化策略,既延续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历史记忆,又通过海派建筑微更新课程激发居民参与街区改造的主动性,形成“文化体验—知识学习—治理参与”的完整链条。
闵行区依托“美好社区”治理学院开展“金牌加油站”街区党组织书记培训,通过政策解读、参访梅陇镇党群服务站及实务课程,提升书记们的资源整合等能力。这种“关键少数”的专业化培育,将党校师资、高校智库与基层实践结合,为城市治理筑牢骨干支撑。
松江区将智慧助老、志愿服务融入沪剧创作,通过社区巡演引发共鸣,同时将沪剧培训与志愿服务结合,学员参演可兑换文化服务积分。这种“文化表达教育化”策略,让治理理念转化为“看得见、听得懂”的生活指引,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推进了社区治理,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AI时代要重塑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
在线学习
您多次强调学习型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AI加速替代人力的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设定应如何转变?
![]()
国卉男:在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席卷而来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从工具层面深度渗透至社会肌理,重构劳动形态与认知边界。这种变革不仅是机器对重复劳动的替代,更在重塑人类学习的本质意义。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始终锚定“人的发展”,但在技术革命的语境下,其内涵需从“技能适配”跃升至“人的全面发展”,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可能性的“第二自然”,通过构建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新型学习生态系统,使城市成为滋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沃土。
在制度维度上,需构建保障学习权利与促进学习公平的治理框架——既要打破知识壁垒,让优质学习资源随技术变革动态流通,更要为不同群体,尤其是可能被AI替代的产业工人、数字弱势群体提供“再学习”的制度托底,避免技术加剧学习鸿沟,进而营造包容、开放、可持续的城市学习文化。
在技术维度上,要打造具有人文温度的智能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并非简单将学习过程数字化,而是通过智能技术扩展人的学习可能性:建立能动态感知市民学习需求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时捕捉不同群体在技术变革中的学习痛点;发展尊重学习者自主性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避免算法主导学习选择;创设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拓展学习的时空边界。同时需坚守底线,确保人类始终掌握学习的主导权,防止陷入数据主义的误区。
在价值维度上,要以人工智能提升人类社会福祉为核心。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城市教育生态,既通过技术提升个体学习效能,又始终保障人文关怀,避免技术应用沦为工具化的技能训练。通过技术与社会福祉的协同共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可持续进步提供持久动力,让学习型城市真正成为守护人的价值、放大发展可能的空间。
构建本土化学习型城市生态
在线学习
对国内城市来说,国外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策略有哪些可借鉴之处?在借鉴国际经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国卉男:我们研究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世界学习型城市大会,也分析过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国际学习型城市实践,发现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顶层设计层面,重视政策法规,通过出台文件保障并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二是价值理念层面,致力于实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全民性、公平性、包容性;三是多元参与层面,结合本国历史国情,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实现不同教育形态、组织的共建共享。
这些实践启示有助于完善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但在借鉴时需注重本土化:首先,应结合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其次,要创新“人工智能+教育”融合路径,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形成AI赋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新生态;最后,要突出普惠性,针对老龄化社会特点,拓展学习内容、创新建设形式,激发全民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助力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线学习
展望未来,在教育强国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
国卉男:面向教育现代化,学习型城市建设需立足时代演进的深层逻辑,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落地,持续探索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可持续进步中的独特价值,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建设新格局。
在战略定位上,学习型城市应超越传统教育载体范畴,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它不仅是终身学习体系的空间载体,更是通过学习网络激活社会协同、凝聚治理共识的重要纽带,使学习成为贯穿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社群互动的底层逻辑,让学习生态自然嵌入城市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重点任务需聚焦内涵突破:其一,构建多元协同的制度框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在学习资源供给、公平保障中的权责边界,建立动态调整的资源投入机制,将学习权的保障深度融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二,探索技术赋能与人文滋养的共生路径,既以数字化手段打破学习时空壁垒、提升供给精准度,又通过培育学习社群、传承城市精神等方式,守护学习的人文属性,避免技术异化;其三,打造全纳共生的学习生态,突破群体与区域壁垒,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差异建立弹性响应机制,同时将城市的产业特质、文化基因转化为独特的学习资源,形成“一城一特质”的发展路径。
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将更注重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的深度耦合,通过完善以市民学习获得感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使学习真正成为推动城市活力与个体潜能双向释放的内生动力,为全球学习型城市发展提供更具本土生命力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9月刊(总第118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