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是否孤独?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数千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终于具备了探索这个问题的工具和方法。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联系外星人呢?
195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康妮和美国物理学家莫里森首次科学分析了星际通信的可能性。他们得出结论:无线电波是实现星际智能生命之间通信最自然、实用和可行的方法。这一结论基于无线电波的独特优势:能量低、易于产生、穿透力强,并且能够沿着地球表面弯曲传播。更重要的是,人类信息可以加载到无线电波中,实现远距离传输。
无线电波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辐射。这种新发现的辐射比光波长一百万倍,为后来的星际通信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拥有比光学望远镜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能够探测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
二战期间,荷兰天文学家计算出宇宙中的冷氢原子会发射波长为21厘米的无线电辐射。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实际探测到了这种辐射。这一发现为星际通信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标准频率”——1420MHz。康妮和莫里森建议,寻找外星信号时应优先关注21厘米波长或其谐波(如10.5厘米或42厘米)。因为任何高度发达的文明都可能意识到这一自然频率的存在。
为了有效接收外星信号,我们不仅需要调整接收器的频率,还需要瞄准正确的方向。哪些恒星最有可能孕育智慧生命?科学家认为,类似太阳的恒星是首选目标,其次是距离较近的恒星。经过筛选,最有可能的目标包括鲸鱼座τ星、波江座ε星和天龙座η星。这些恒星距离地球较近,且环境适宜生命存在。
接收到信号后,如何判断它来自智慧生命?科学家提出了几个特征:信号应随时间规律变化,可能表现为一组短脉冲序列,每个序列之间有较长间隔。此外,初始信号应尽可能简单,以便双方建立初步联系。冯·霍纳将外星信号分为三类:本地广播(如电视信号)、定向通信(如星际电话)和建立联系的信号(专门用于吸引其他文明的注意)。我们最有可能接收到的是第三类信号。
视觉是地球生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科学家认为外星生命也可能拥有视觉能力。因此,利用无线电信号传输图像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手段。通过广播图像,我们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直接传递信息。这一思路催生了一门新兴学科——宇宙语言学,专门研究如何与外星生命交流。
1960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德雷克启动了“奥兹玛计划”,首次尝试在21厘米波段搜寻外星信号。目标锁定鲸鱼座τ星和波江座ε星。尽管经过150小时的监听,未能发现明确的人工信号,但这一计划开创了SETI(搜寻地外文明)研究的先河。此后,前苏联、加拿大等国也开展了类似实验,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能接收到外星信号可能有多种原因:监听时间不足、目标选择有限、信号频率偏差,或是外星文明尚未发送信号。科学家估计,可能需要持续监听数百万颗恒星数百年,才有机会捕捉到偶然的信号。尽管如此,天文学家依然充满热情,不断改进设备和方法。他们相信,无线电通信是联系外星文明的最佳途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无线电波,科学家还在探索其他联系方式,如激光通信、中微子信号等。同时,人类也主动向外发送信息,如“阿雷西博信息”和“旅行者金唱片”。这些尝试虽然尚未得到回应,但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渴望。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或许并不孤独。联系外星人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未知,但每一次探索都让我们离答案更近一步。正如卡尔·萨根所说:“在某个地方,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正等待被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