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视频就有理了?深圳机场该道歉,这么“凑合”真不行。
![]()
有人问,难道没有那块斜坡板就不能上飞机吗?这其实就像问:难道没有盲道,盲人就不能走了吗?
他们都的确能走,但,事情不该这么去想。
所以,在“能走”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之间,很多人的脑袋里横亘着一个最该破除的认知迷思。
他们能走,但每一次这样的“能”其实都在残酷地提醒这些弱势者:你是个例外,这些桥廊与道路不是为你设计的。
所以,这也就让他们在出行前会反复思量,并会因而望之却步。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在公共场所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呢?
或许,无论是轮椅还是盲道都已说明了确实存在着不少隐形门槛。
看看到处可见的,在盲道上被视而不见地摆摊停车现象吧。
![]()
盲人朋友们的确能绕开走,郑智化也的确能站起来拄拐走,但,它其实跟有没有车挡路或有没有盖板是两回事。
承不承认,当我们在为此争论“能不能”时,其实已经潜意识里,将无障碍设施矮化成了给予这些残障人士额外的福利或施予了。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但其实,社会提供斜坡盖板、盲道、无障碍卫生间等,并不是在帮助盲人残障人,而是在尊重他们的权利,履行社会保障下的任何公民出行安全与自由的基本责任。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
郑智化在深圳机场所经历的,其实并不是在否定工作人员的辛苦,而是用超越了个体遭遇的价值观质疑,为什么不能让尊重每个人的设备和流程到位,从而使得所有人都能够体面地通行呢?
![]()
这件事,本质上来说或自始至终反映的都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体现着对残障人士声音的反馈态度。
而态度能决定观念与行动,因而才能通过一次次的发声 讨论和改进让社会真正进步。
残障人出行的确怎么着也都能“凑合”,但是,社会追求的真的就是一个凑合性的结果吗?
而“凑合”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被动无奈和妥协,因而,很多人形成的思维是:你得凑合,你们都不属于要服务的大多数人,如果非要来,就只能将就一下了,要不就是你的不对了。
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最体现在,它是否能够并愿意为弱者弯下腰来,而不是让其凑合。
![]()
所以,郑智化深圳机场事件能够启发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湖面,激起了社会对残障人士出行困境的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尊重每个人的设备和流程做到位,让所有人都能体面地有尊严的像正常人一样通行呢?
而其实,深圳机场也在思考之后有了具体的改进措施,譬如提出了完善轮椅旅客服务保障流程并增加保障人员和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等,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服务优化。
最后说一下,这件事本身是在说无障碍设施服务问题,机场放出的视频也正好证实了这的确是个问题。而无障碍服务也从来不是“凑合”着进行“特殊照顾”的表演,它是基于权利平等下能像正常人一样畅行的常态工作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