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吴婧涵 报道组 葛锦熙
一双手能有多灵巧?在常山县的浙江卡罗莱纳纺织有限公司的细纱车间里,细纱工李丽枝给出了答案:只见她双手上下翻飞,约4秒,便在高速飞转的纱锭上接好了如发丝般纤细的纱线。
这双手不仅快,更追求极致质量,其产出的纱线优质率始终保持在100%。凭借这手过硬技术,李丽枝在2024年浙江省细纱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全能冠军,获评“浙江金蓝领”。荣誉背后是苦功,她说:“要练出这样的技术,可没有捷径。”
连做梦都在重复白天的动作
10月27日,早上8点,李丽枝戴上防尘帽,系好围裙,推开细纱车间的大门。刹那间,机械的轰鸣声裹挟着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让随行的记者不由得停下脚步。
“这里是粗纱纺成细纱的地方,因为工艺需要,常年要保持30℃以上的温度和较高湿度。”察觉到记者的不适,李丽枝解释道。
细纱牵伸过程中,纤细的纱线容易发生“断头”,导致相应的纱锭空转,造成棉纱浪费。过去,由于机器的自动化程度有限,“断头”需要靠细纱工的眼力和经验来发现;如今,新型自动化纺车已经能用信号灯提示出现“断头”的纱锭。但是,“自动接头”这一技术仍未完全突破,依然需要细纱工手工完成接头。
一处红色信号灯亮起,李丽枝迅速上前,一手拔出管纱,另一只手熟练地找到“断头”,接着引纱、插管、提纱、掐头,随即手腕向上轻轻一转,纱线便稳稳地套在皮辊上。
“干纺织这一行,手脚要快,心思更要细。”李丽枝说,“细纱工序是纺纱生产的最后一关,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整批产品的质量。动作要轻,避免产生影响纱质的白点;动作得准,既要保证纱线牢固又不能浪费原料;动作还要快,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她已重复了无数遍。
仔细端详李丽枝的手,指尖有着厚厚的老茧,手背上新旧伤痕交错。“老茧是常年接线头磨出来的,伤痕有的是纱线勒的,有的是被钩刀划伤的。”李丽枝平静地解释。
2008年,18岁的李丽枝第一次走进细纱车间。第一天,仅仅是一个“掐头”的动作,她就练习了整整一天。等到下班时,大拇指已经麻木,纤细的食指上布满了纱线勒出的血痕。
“师傅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细纱工,这些伤都是在所难免的。”李丽枝说。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她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吃苦。工作中、下班后,她总是挤出更多时间练习接“断头”、换粗纱;上下班的路上、入睡前,她都会在心里默背操作要领,甚至连做梦都在重复着白天的动作。
“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中午12点,同车间的细纱工陆续前往食堂吃饭,李丽枝却仍守在纺车前专注地接着“断头”。每天比别人晚半小时休息,多留一些时间操作设备、研究技术,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合格的细纱工,大多数人需要大半年时间,而李丽枝只用了三个月。经过不懈努力,她已能在50秒内接好10个细纱头,效率超过车间平均水平。然而,她的勤奋并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有同事私下议论:“不过是个细纱工,再拼命又能有多大出息?”面对这些声音,李丽枝暗下决心,“要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因技能优秀,她被公司选为“种子选手”代表企业参加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细纱工大赛。
为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她开始更艰苦的训练。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推迟半小时下班,针对比赛实操环节进行高强度练习。然而一段时间后,进步却未达预期。
一次训练中,车间值班长刘文英前来观摩,身心俱疲的李丽枝一时情绪失控,流着泪道出了心中的压力。哭过之后,她擦干眼泪,继续拿起纱管开始练习。了解情况后,刘文英开始陪她一起训练,二人共同摸索出“甩管法”接头技巧,接10个“断头”的速度从50秒提升到45秒左右。
除了实操,理论部分也是备赛重点。由于工作时间紧张,李丽枝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还让儿子担任“模拟考官”,拿着试题随机抽查。“平时都是妈妈检查我的作业,现在终于轮到我考她了。”让儿子惊讶的是,面对300多道理论题,母亲对答如流。赛前,李丽枝更是通宵达旦地抄写、背诵理论资料,手写的笔记攒了厚厚一摞。
最终,在省赛现场,李丽枝以42秒接10个纱头、优质率100%、理论满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全能奖冠军。“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我技能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我的鞭策,激励我继续精益求精。”她感慨道。
李丽枝的成功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刘文英表示:“现在车间里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钻研的氛围,大家都在默默探索新方法,还有人主动来打听下一届比赛什么时候举办,都想争取参加。”
车间是获得成就感的舞台
在细纱车间停留约一小时后,记者已感到难以坚持。“现在还算好的,在夏天,这里会更加闷热。”李丽枝说。30℃多的室温、70分贝的环境噪音,在旁人眼中条件艰苦的细纱车间,却是她获得成就感的舞台。
为持续提升纱线品质,公司会定期引进新产品与新工艺。每当有新产品的试纺任务,李丽枝总是主动请缨。新开发的纺线往往韧性极强,操作时手指很容易被划伤。“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但只要能顺利完成试纺任务,我觉得一切都值得。”她说。
有一次,公司推行的一项新工艺可增强纱线韧性、减少毛羽。然而,在完成一台纺车的改造并投入试产后,下游客户反馈纱线强度不足,无法正常织布,并由此提出投诉。
李丽枝立即投入问题排查,频繁往返于实验室与车间之间,从每一道工序中寻找症结。“我们长时间守在设备旁,反复观察工艺特点,最终发现是积花堵塞导致了质量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后,她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一台细纱车有480锭,李丽枝从最初看管1台车,到现在能同时负责6台车,也就是2880锭,并且每一锭出产的纱线优质率始终保持在100%。”公司生产部经理徐杏萍对李丽枝称赞不已。
练就一手过硬本领后,李丽枝并未满足。面对纺织行业智能化转型与技术迭代,她积极学习新工艺、钻研新设备,让自己的技能始终“保鲜”。
“衣食住行,‘衣’字当头,老百姓的穿衣用度,离不开纺织这一行。”李丽枝说。她坚信,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只要坚持创新驱动,传统车间也能焕发新的活力。工匠精神不只存在于高精尖领域,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够闪闪发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