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狂犬病,不少人的神经会瞬间紧绷。这是一种几乎100%致死,但也100%可预防的疾病。正因如此,如何选择一款“最合适”的狂犬病疫苗,成了每个人在意外来临时的头等大事。但面对市场上"Vero细胞派"与"人二倍体细胞派"的激烈争论,普通消费者往往容易陷入"技术盲区"——究竟哪种疫苗更安全?更有效?“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是金标准”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今天我们就从多维度剖析,让你能够选择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狂犬病疫苗。
一、疫苗选择不能只看"细胞出身",毒株是有效成分
"医生,听说人二倍体细胞疫苗是金标准?"在疫苗接种点,这样的提问每天都在发生。但其实,世界卫生组织(WHO)从未将任何单一细胞基质奉为圭臬,其明确指出:细胞培养疫苗(CCVs)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包括Vero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基质均被推荐使用。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就像盖房子,盖得好不好并不仅由单一标准评判。狂犬病疫苗也是一样,其质量取决于毒株匹配度、生产工艺、质控体系等综合因素。
那么,毒株又是什么呢?你可以理解为它盖房子时打的地基,毒株就是狂犬病疫苗里的有效成分,是决定你打进去的疫苗是不是有效的关键。如果你仔细观察说明书,就会发现所有狂犬病疫苗的说明书上都有这样一句话“有效成分: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这个“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就是毒株。
![]()
▲图为狂犬病疫苗说明书
毒株按派系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人源毒株,一派是动物源毒株。顾名思义,人源毒株就是提取自人体组织,动物源毒株就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的毒株。那这两派毒株哪种比较好呢?其实,哪种毒株与国内和国际流行毒株同源性最高,哪种就是最优解。因为同源性高就意味着对抗体的中和性强,接种后保护效力最大。
动物源毒株派:使用从动物脑组织分离的毒株(如aG株、PV株、PM株),基因同源性基本在86%-92%之间。
人源毒株派:使用从患者体内分离的CTN-1毒株,基因同源性达92.14%-97.17%,同源性最高,且是唯一的人源毒株。
毒株是狂犬病疫苗的核心,是能精准“锁住”病原体的关键。市面上鼓吹的"细胞基质决定论",恰似只比较汽车外壳材质,却忽略发动机性能的荒诞逻辑。
二、多维度对比,选狂犬病疫苗应整体考量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绘制了下面这张对比图,横向剖析主流厂商的狂犬病疫苗究竟有何不同:
![]()
▲各主流狂犬病疫苗核心维度对比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家的疫苗“配方”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毒株、细胞基质、剂量、抗生素添加标准、VVM标签等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就逐个分析,带大家理出真正的“金标准”狂苗标准。
前面说过,毒株是核心,我们在选择狂苗时,应尽量选择同源性最高的且是人源的毒株,也就是CTN-1株。
那么,细胞基质又是什么?在狂犬病疫苗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果说毒株是狂犬病疫苗的种子,那细胞基质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壤。所以细胞基质也相当重要。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细胞基质基本分为Vero细胞和二倍体细胞这两种。
Vero细胞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有肿瘤生长风险,但其实,这是一个谣言,WHO早就辟过谣了:Vero细胞在150代以内无肿瘤生长风险。不仅如此,Vero细胞由于其稳定性强、安全性高、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覆盖全国90%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需求,其他疫苗如新冠、乙脑等疫苗,也都是用Vero细胞培养的。
人二倍体细胞提取自人体,但其对培养液及牛血清的营养成份要求较高,细胞培养难度大、规模小,导致生产成本高,价格高。且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具有一定的传代寿命,超过一定代次,细胞会衰老,存在染色体异常风险;其次是,人二倍体只适配从牛的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动物源毒株PM株。
除了细胞基质,剂量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0.5ml的剂量和1ml剂量的狂犬病疫苗有区别吗?
答案是:当然有区别!
1.0ml剂型是传统剂型,注射体积较大,不良反应更大,接种部位有更强的胀痛感。
0.5ml剂型是新型的小剂量,显著提升了接种的舒适度,疼痛感更轻,尤其能减轻儿童和怕痛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小剂量进一步降低了潜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那抗生素又是什么?为何“无抗生素”更好,更让人安心?
相信大家对“抗生素”都不陌生,毕竟食品也是0抗生素食品更安全、更健康。在疫苗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细菌污染,部分疫苗会添加抗生素(如新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B、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然而,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公众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无抗生素添加”已成为全球疫苗发展的明确趋势。
有抗生素:对于抗生素过敏人群,存在引发抗生素过敏的潜在风险,而抗生素过敏会导致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无抗生素:彻底杜绝了这一风险,让疫苗接种更纯净、更安心,尤其对儿童和过敏体质者更为友好。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健康的极致尊重。不过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一定要选择生产全程都不添加抗生素的狂犬病疫苗,而不是“先加后除”的,因为先加后除很大概率除不干净,可能会有杂质残留。因此,在选择狂犬病疫苗时可以关注说明书是否有抗生素禁忌,是否有“无抗”证书、“无抗”专利等。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大致描画出一个金标准狂犬病疫苗的模型——金标准狂苗=人源毒株CTN-1+安全性高的Vero细胞+不良反应小的0.5ml+无抗生素。
三、更多的保障:VVM标签及免疫程序
疫苗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需全程在2℃~8℃中储存及运输。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判断一针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是否一直处于安全的低温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的装置——VVM(疫苗温度监测标签)。
VVM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的全球唯一全程可视化温控工具,从出厂到接种杜绝温度风险。
可以把它理解为判定疫苗的 “有效性”的指示卡 。它是一个带有颜色对比块的小圆贴,通常直接印在疫苗瓶盖或瓶身上。
它会说话:如果标签内部的颜色比外圈浅,说明疫苗活性良好,可以放心使用。如果内部颜色变得和外圈一样深或者更深,则意味着疫苗已失温,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
VVM的存在,等于为每一支疫苗配备了一个不会撒谎的“监护员”。尤其是在基层门诊或炎夏、寒冬,它提供了最直观、最可靠的安全判断依据。选择带有VVM标签的疫苗,就是为自己多买了一重可视化的保险,让“疫苗是否失效”这个专业问题,变成了我们自己都能看懂的“颜色判断题”。
除了VVM标签,更灵活的免疫程序也非常重要。
被动物咬伤后,除了担心疫苗效果,频繁往返医院的奔波也同样折磨人。目前主流的接种程序有两种:传统的5针法(第0、3、7、14、28天各1针) 和 “2-1-1”程序(第0天接种2针,第7、21天各接种1针,共4针次)。
“2-1-1”程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少跑一趟,省时省力:全程只需就诊3次、接种4针,比5针法少跑两趟医院。对于上班族、学生或异地就医者,这意味着显著减少交通、误工和时间成本。
因此,一款同时提供“2-1-1”和5针法两种程序的狂犬病疫苗,相当于把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选择更便捷的方案。这种灵活性,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用户关怀和产品力的体现。
结语:金标准在民不在名
总结而言,选择狂犬病疫苗,是一次理性的综合评估。请摒弃简单的“细胞基质论”,拿起“多维度”的放大镜。当你看清“CTN-1毒株+Vero细胞+无抗+小剂量+VVM标签”这套核心组合的价值时,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更科学、更安心、更人性化的“金标准”之路。
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