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应是放松的场所,却在一次争执后变了味。14岁的小然在台球厅被四名年龄稍大的男孩(三名未成年、一名成年)围殴受伤。虽然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中三人作出行政处罚,但伤害已经造成,小然的父母心疼不已,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孩子的权益。于是,一纸诉状,将四名侵权少年及其法定代理人告上法庭,请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9000余元。一场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教育引导的司法实践就此展开。
“这不只是一个赔偿数字的问题。”承办此案的张昌彪法官翻阅卷宗,“这类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赔多少钱’就能了结的。”对待未成年人侵权案件,法律不能只做“裁判员”,更要做“引路人”。
这番话,源于张昌彪对“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坚持。在他看来,四名侵权男孩中,有三个是未成年人,他们冲动的背后,藏着家庭教育的缺位。有的家长忙生意,没发现孩子染了“抱团耍酷”的习气;有的家长只会骂,没教会孩子“如何控制情绪”。“如果只是判赔偿,孩子可能会觉得‘钱能解决一切’,反而埋下更大的隐患。”
![]()
年龄非免责金牌
“你们或许觉得是一时冲动,但法律不会因为年纪小而对暴力行为完全免责,行政处罚记录会载入你们的档案。”“你们挥拳时,有没有想过小然也会怕?这可能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心理阴影。”张昌彪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四个少年的脑袋上,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他们躲闪的脸。他拿起桌上准备好的文件,不是法条,而是真实的案例,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暴力的代价。“如果当时下手再重一点,年龄再大一点,你们就不是在这里,而是刑事审判庭。”四个男孩沉默了,先前的不服气和侥幸荡然无存,而是开始反思。法治的种子,在这一刻开始生根发芽。
![]()
“缺席的小然”
因心理创伤小然未到庭参与调解,张昌彪与其母亲深入沟通:“赔偿只是结果,怎么走出来才是关键。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减少前往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帮助小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风险、及时避险。”小然母亲含泪点头。并为其发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
“孩子的错,我们得担责”
经过几个小时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四名被告及其法定代理人共同赔偿小然各项损失,并当即履行完毕。随后,张昌彪将四份《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递给监护人。“关注其情绪、引导其守法,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提醒,家长们表示:“以后一定多陪伴、多沟通。”
![]()
文水法院在此次未成年人侵权案中做实家庭教育指导,运用司法智慧,在施暴少年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缺席的孩子传递一份心灵的慰藉,更引发父母对爱与管教的深刻反思。法院守护的,不只是一个案件的公正,更是无数个正在成长中的灵魂。
责编:穆沛方
来源:民事审判庭
编辑:任智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