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甲,上古以来作为占卜的神圣之物,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神物。有俗语“千年王八万年龟”,可见龟的长寿象征一直以来深入人心。到现在,滋阴降火的美味甜品龟苓膏,也有用到龟。其中药制龟苓膏用的是龟甲,龟苓膏用的则是龟(去内脏)。
说起乌龟,很多人都能说上一二,但却常常认错。毕竟对多数人而言,对乌龟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那副“乌龟壳”。然而,有壳的动物可不只有乌龟,还有可能是鳖。鳖,常被称为团鱼(《宝庆本草折衷》)、甲鱼(《随息居饮食谱》)等。与乌龟相比,它有“裙边”,便是“肉里甲”。《本草纲目》便有言“龟,甲里肉;鳖,肉里甲”。
龟和鳖的“甲”皆可入药,便是龟甲和鳖甲。从入药部位而言,龟甲是背甲与腹甲同等入药,而鳖甲仅背甲入药。二者皆为补阴药,均可入肝、肾经,皆能滋阴潜阳。不过龟甲的滋阴作用比鳖甲强,且其还入心经,相对于鳖甲的咸寒,还多了甘味,故龟甲还可以养血补心;鳖甲退虚热之功优于龟甲,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另善于软坚散结。《本草经疏》便有言“二者咸至阴之物,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龟甲通心入肾以滋阴,用者不可不详辨也”。因二者皆为介壳类药,入汤剂当先打碎先煎,以使药力充分煎出。
龟甲与鳖甲,从外形可区分。龟甲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若仅有背甲,鳖甲无盾块,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俗称“骨刺”。龟甲的背甲有脊棱3条,有盾块,腹甲盾片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以下细说龟甲和鳖甲。
龟甲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前者习称“龟壳”,后者习称“龟板”。另别名有龟壳(《淮南子》)、败龟(《日华子本草》)、龟版(《本草纲目》)、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药性》)等。主产于湖北、安徽、湖南、江苏等地。《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将龟科动物黄缘闭壳龟、海南闭壳龟、爪哇弓穴龟、锯缘摄龟或黄喉水龟的背甲及腹甲皆入药为“龟甲”。《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则将为龟科动物黄喉拟水龟、东南亚闭壳龟或陆龟科动物缅甸陆龟的腹甲入药作“龟甲”。《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则将黄喉水龟或黄缘闭壳龟的背甲及腹甲称“浙龟甲”。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心经,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等病症。中成药人参再造丸、龙牡壮骨颗粒、妙济丸等皆有用龟甲组方入药。龟甲味甘性寒、气厚味浊,故脾胃虚寒或内有寒湿者慎用。
龟甲含有角蛋白、骨胶原蛋白、胆固醇类、氨基酸类、脂肪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龟甲具有抑菌、解热、镇静、延缓衰老、抗骨质疏松、抗脑缺血、抗脊髓损伤及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
龟甲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入药为“龟甲胶”,药典收载品种。有滋阴、养血、止血的功效。《医林纂要·药性》言其滋补养肺。现代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崩漏带下等病症。中成药龟鹿补肾丸、添精补肾膏、益脑片等皆有用龟甲胶组方入药。
鳖甲
鳖甲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主产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等地。另有别名上甲(《证治要诀》)、鳖壳(《医林纂要·药性》)、团鱼甲(《河北药材》)、鳖盖子(《山西中药志》)等。
鳖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的功效。鳖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手足瘈疭、经闭、癥瘕、久疟疟母等病症。生用滋阴力强,醋炙可增加散结之力,一般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则醋炙用。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小儿肺咳颗粒、乌鸡白凤丸等皆有用鳖甲组方入药。鳖甲咸寒,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宜慎用。
鳖甲主要含骨胶原、角蛋白、磷酸钙、维生素D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鳖甲具有补血、抗损伤、抗疲劳、抗肿瘤等作用。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邓力/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