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海洋保护与综合治理交叉学科研究团队
在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生态退化、资源分配失衡、科政衔接不畅等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传统海洋研究长期存在“自然科学偏重生态机理、社会科学限于人类活动”的学科割裂问题,难以回应海洋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需求。社会海洋学(Socio-oceanography)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核心使命,致力于揭示人类与海洋之间动态耦合的互动关系,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陈明宝教授及其带领的海洋保护与综合治理交叉学科研究团队(MCIGI),依托澳门科技大学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社会海洋学的理论构建、方法创新、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探索,推动该学科从“新兴领域”向“成熟范式”迈进,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学术团队与学科基础:跨学科基因的构建
社会海洋学的突破离不开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力量支撑,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的学术积淀与组织架构,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核心研究者的跨学科素养
陈明宝教授的学术经历兼具自然科学深度与社会科学广度,籍贯山东青岛的地域背景使其自幼接触海洋生态议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博士阶段的研究为其奠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知基础;而后在政治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使其掌握了人类行为分析、制度设计与资源分配的理论工具。这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复合知识结构,使其能够突破单一学科的思维局限,成为社会海洋学“双向融合”的重要推动者。
在学术任职经历中,陈明宝教授先后在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科研机构深耕,同时担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常务委员等职务。这一跨地域、跨机构的学术网络,不仅为其整合了海洋生态、区域经济、政策分析等领域的学术资源,更使其能够精准把握国内外海洋研究的前沿动态,为社会海洋学的本土化创新与国际化传播搭建了桥梁。
(二)MCIGI团队的组织与定位
2022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伙伴基地(中国海洋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的澳门科技大学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陈明宝教授牵头成立海洋保护与综合治理交叉学科研究团队(MCIGI),团队成员涵盖海洋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形成了“自然科学揭示机理、社会科学优化治理”的协作模式。
MCIGI的研究定位紧扣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矛盾,聚焦三大方向:
人类社会与海洋的互动发展。探索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反作用。
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机制,解决渔业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现实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攻关海岸带综合管理(ICM)、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EBM)、公平与环境正义(EEJ)、海洋保护社会科学(MCSS)等关键议题。
团队成立的核心目标,是在联合国“海洋十年”(Ocean Decade)倡议框架下,构建社会海洋学的跨学科研究新范式,打破传统海洋研究中“生态”与“人文”的割裂状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研究标杆。
二、研究领域与核心贡献: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三重突破
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围绕“社会海洋系统的复杂性”展开,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三个层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推动社会海洋学从概念探索走向可操作的学科范式。
(一)社会海洋系统建模:揭示人与海耦合的微观机理与宏观机制
社会海洋系统是由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社会子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形成的复杂耦合系统,其核心特征是“非线性互动”与“动态反馈”。传统建模方法或侧重生态过程(海洋动力学模型),或孤立分析人类行为(渔业经济模型),难以捕捉系统的整体性。
对此,陈明宝教授提出“复杂科学+计算社会科学”融合的建模思路,将复杂系统理论(用于解析生态-社会系统的涌现性、韧性与相变)与计算社会科学(用于量化人类行为的异质性、网络特性)相结合,融入海洋生态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构建“基于人类行为与海洋生态环境过程互馈的建模框架”。
团队以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为典型案例,创新构建了“主体建模(ABM)+系统动力学(SD)+多层次贝叶斯指数随机图模型(MLBERGM)”的整合模型:
ABM模型。聚焦微观层面,模拟渔民、保护区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航运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决策行为(捕捞范围选择、保护措施执行力度、船舶航线规划)及其相互影响。
SD模型。着眼宏观层面,刻画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栖息地质量与渔业经济收益、航运效率、区域发展政策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
MLBERGM模型。通过网络分析,揭示主体互动网络与生态系统状态网络的耦合规律,解释为何部分区域出现白海豚保护与航运/渔业协同发展,而部分区域陷入种群衰退-产业受损恶性循环。
![]()
图2 以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为典型案例的ABM+SD+MLERGM整合模型
该案例不仅为社会海洋系统建模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框架,更重要的是首次量化了人类社会网络结构对海洋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为海洋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调控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社会海洋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构建SEG跨学科分析框架
在理论层面,陈明宝教授系统提出了社会海洋学的研究新范式,明确其核心研究对象是“海洋社会-生态系统(Marin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MSES)”,核心逻辑是“人类行为与海洋开发保护的互馈关系”——即人类对海洋的开发活动(渔业、航运、旅游)改变海洋生态状态,而生态状态的变化又会通过经济收益、生存环境等渠道反作用于人类行为决策,形成“开发-生态-行为”的闭环反馈。
为将这一理论范式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工具,团队创新提出“SEG(Social-Ecological-Governance Framework,社会-生态-治理)跨学科分析框架”,该框架整合了三大维度的核心要素:
表1 SEG的三大研究维度
维度
核心要素
研究工具
解决问题
社会维度(Social)
利益相关者网络、行为偏好、公平诉求、社会认知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社会网络分析(SNA)、计算社会科学模型
解析人类行为对海洋系统的影响机制,识别利益冲突焦点
生态维度(Ecological)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环境承载力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海洋生态学实验、生态模型
量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评估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
治理维度(Governance)
政策工具、制度安排、治理主体协同、利益协调机制
政策文本分析、博弈论、参与式治理评估、协同治理模型
诊断现有治理体系的不足,设计适配人与海洋耦合特征的治理方案
SEG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叠加三个维度的研究,而是通过反馈机制、网络耦合、韧性评估等跨维度分析工具,揭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例如,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周边“开发与保护冲突”研究中,团队通过SEG框架发现: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扩建与船舶通航增量政策(治理维度)虽短期提升了港口经济收益与航运就业(社会维度),但导致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碎片化、种群数量下降(生态维度),进而压缩近岸渔业空间,引发渔民因限捕政策收入下降的社会矛盾(社会维度反向反馈),而社会矛盾又倒逼地方政府调整通航管控与生态补偿政策(治理维度响应)。这一分析过程,实现了对人与海洋互动复杂性的系统性解构。
此外,团队还推动了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整合,如将“贝叶斯信念网络(BBN)”用于生态风险与社会决策的关联分析(白海豚种群衰退风险与渔业政策调整的关联),将“适应性治理理论”引入海洋保护区管理,为社会海洋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法工具箱。
(三)社会生态匹配方法:量化人与海系统适配性的创新工具
针对社会海洋系统中“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承载力失衡”这一核心矛盾,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创新提出社会生态匹配方法,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估模型,精准识别社会子系统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适配状态,为人与海协调发展提供可操作的优化路径。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中“重定性描述、轻定量分析”的局限,成为连接社会需求与生态约束的关键技术桥梁。
1. 核心逻辑:要素识别、耦合分析、优化调控的闭环框架
社会生态匹配方法以社会需求与生态约束的动态平衡为核心目标,遵循三步闭环逻辑:
第一步,双系统要素识别。系统梳理社会子系统(人类活动、利益诉求、经济结构等)与海洋生态子系统(生态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等)的核心要素,确保覆盖人与海互动的关键维度(社会子系统中的船舶通航密度、渔业捕捞强度;生态子系统中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适宜性、种群数量阈值)。
![]()
图3 双系统要素识别
第二步,耦合关系量化分析。通过统计模型与网络分析工具,测算社会要素与生态要素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识别适配单元(生态旅游与白海豚观测的适度结合)与失衡单元(高强度航运与白海豚核心栖息地的重叠)。
第三步,动态优化调控。针对失衡单元,结合利益相关者诉求与生态修复技术,设计社会调整与生态修复双轮驱动的优化方案(划定白海豚保护区不同功能区的航运管控标准),并通过动态监测数据持续修正,实现人与海系统的适配性提升。
![]()
图4 结合利益相关者诉求与生态
2. 关键构成:多维度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为确保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团队构建了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估工具:
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计算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等级(分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五级),快速定位区域人与海互动的整体状态。
![]()
图5 耦合协调度模型
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生态保护最大化、社会收益均衡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为目标函数,纳入各类约束条件,通过算法求解最优发展方案。
![]()
图6 多目标优化模型
表2 人与海洋适配性评估指标
系统层面
核心指标类别
具体指标示例
数据来源
社会子系统
人类活动强度
海岸带人口密度、渔业捕捞强度、船舶通航频次、滨海旅游接待量
地方统计年鉴、海洋局监测数据、实地调研
利益诉求差异
不同群体(渔民/航运企业/居民)的收入依赖度、生态保护意愿、政策接受度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结构适配性
海洋产业产值占比、生态友好型产业增长率、渔业转产就业率
产业经济报告、企业调研数据
海洋生态子系统
生态承载力
近海渔业资源可捕量、海水环境容量、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承载量
海洋生态监测站数据、遥感反演、实验室分析
生物多样性维持
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生态廊道连通度
物种监测报告、GIS空间分析
生态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
生态价值评估报告、实地观测
3. 实践应用: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精准调控
该方法被应用于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人类活动管控”中,通过量化“船舶通航密度”“旅游观光频次”“渔业捕捞范围”与“白海豚栖息地适宜性”的匹配度,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通航、禁捕)、缓冲保护区(限航限速、限捕)、兼容区(规范观光与适度渔业)”三类区域,既保障了物种生存(核心区栖息地不受干扰),又兼顾了航运效率(兼容区优化航线)与渔民生计(缓冲区划定专属捕捞区)的合理需求。
![]()
图7 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精准调控
(四)SDGs导向下的海岸带平衡模式:理论落地的实践探索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与目标14(水下生物)在海岸带区域存在天然的“发展与保护”张力+沿海城市扩张、航运/产业发展需占用海洋空间,而海洋生态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又要求限制人类活动。如何平衡二者,是全球沿海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
图8 SDGs导向下的海岸带平衡模式
陈明宝教授团队以SEG框架为基础,结合社会海洋系统建模成果,提出“SDGs 11-14海岸带协同平衡模式”,其核心逻辑是“以生态承载力界定发展边界,以社会公平优化资源分配,以治理创新实现动态适配”:
生态边界界定。通过GIS与遥感技术量化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航运路线布局的刚性约束。
社会公平优化。引入“蓝色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识别不同群体(渔民、航运企业、居民、政府)的诉求,设计生态补偿机制(航运企业缴纳白海豚保护基金)与利益共享机制(生态旅游收益反哺渔民)。
![]()
图9 “蓝色公平正义”理念
治理动态适配。建立“监测-评估-调整”的闭环治理机制,通过实时生态监测数据(白海豚种群动态)与社会反馈数据(渔民收入变化),动态优化政策工具(调整缓冲保护区的航运限速标准)。
三、学科建设与生态构建:推动社会海洋学的体系化发展
一门新兴学科的成熟,不仅需要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更需要构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对话的完整学科生态。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层次举措,推动社会海洋学从“分散研究”走向“体系化学科”。
(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凝聚领域共识与创新动能
2024年6月28-30日,经国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整合研究计划(IMBeR)授权,澳门科技大学主办“社会海洋系统建模与社会海洋学跨学科方法创新研讨会”,陈明宝教授与中山大学吴加学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持。此次研讨会的核心价值,在于首次系统性梳理了社会海洋学的研究议程与方法体系。
会上,陈明宝教授提出社会海洋学研究框架与范式,明确了学科的现实使命:
![]()
图10 社会海洋学研究框架与范式
这一框架为全球社会海洋学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问题与方法对应关系,推动学科从表面泛化的失焦走向关键议题的聚焦。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科政双通”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海洋学的长远发展,依赖于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掌握社会科学理论,且具备政策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陈明宝教授以打破学科培养壁垒为核心,构建了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跨学科整合。在团队内部开设《海洋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海洋治理与政策设计》《社会海洋系统建模》等必修课程,邀请海洋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教师联合授课,打破“自然科学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分离”的传统模式。
研究方向聚焦实践需求。指导博士研究生围绕“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匹配与建模”“社会-海洋系统中的蓝色公平正义”“海洋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估”等现实议题开展研究,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生态监测技术与社会研究方法。
实践平台联动。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三角沿海城市的海洋局、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处等机构合作,建立科研与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海洋治理项目,培养“从实验室到政策文本”的转化能力。
截至2025年,团队已培养6名博士研究生,成为连接“海洋科学研究”与“政策落地执行”的关键纽带,为社会海洋学学科储备了核心人才力量。
(三)深化国际合作与对话,提升中国学科话语权
为推动中国社会海洋学研究与国际接轨,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采取“双向互动”策略。
走出去,传播中国经验。团队成员多次在东京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机构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MSEAS2024、ICCB2025、ISEM2025)上作主题报告,重点介绍SDGs 11-14海岸带平衡模式、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建模案例等中国实践,推动“蓝色公平正义”“参与式海岸带治理”等本土化理念纳入国际海洋治理话语体系。
![]()
图11 陈明宝教授主持MSEAS 2024分会场
![]()
图12 陈明宝教授主持ICCB 2025分会场
![]()
图13 陈明宝教授主持ISEM 2025分会场
引进来,吸收全球智慧。与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国等国际顶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引入国际先进的建模技术与治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
四、科技与政策贯通:破解海洋治理实践困境的系统性方案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普遍面临“科研与政策脱节、政策与民意脱节”的双重困境——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学术论文,难以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而政策制定可能忽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导致执行阻力大。陈明宝教授基于社会海洋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从知识生产到制度设计”的全链条科政贯通方案。
(一)诊断核心困境:科技与政策脱节的三重表现
知识生产碎片化。自然科学研究者侧重生态机理,社会科学研究者侧重单一社会问题,缺乏对噪音污染、航运管控、渔民收入、政策调整全链条的系统研究,导致政策制定者难以获得整体性的科学依据。
人才能力单一化。传统海洋人才或擅长实验室分析、或专注政策文本撰写,缺乏解读生态数据、识别社会需求、设计政策方案的综合能力,无法担任科研与政策的转化中介。
治理主体隔离化。政府、企业、渔民、环保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缺乏有效沟通渠道,政策制定多由政府主导,易忽视渔民的生存诉求与航运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政策执行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二)全链条解决方案:从知识整合到制度创新
针对上述困境,陈明宝教授提出“四维联动”的科政贯通路径:
1. 知识生产维度:构建“全维度海洋知识体系”
整合自然与社会科学成果。以SEG框架为核心,建立海洋生态、社会经济、治理政策数据库,将生态监测数据、社会调查数据、政策文本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形成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的完整知识链条。
借力数字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社会海洋系统智能决策支持平台”,通过机器学习识别“生态变化与社会响应”的关联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动态预警与方案模拟。
2. 人才培养维度:打造“科政双通”中介队伍
跨学科培养体系。在高校海洋专业开设“海洋政策与治理”微专业,要求学生同时修读海洋生态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并通过“科研项目+政策实习”的双导师制(学术导师+政府部门导师),培养科学解读、政策设计、利益协调的综合能力。
建立职业认证机制。联合海洋局、科研机构设立“海洋科政衔接专员”职业资格,推动“科政双通”人才进入政府决策咨询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成为连接科研与政策的专职中介。
3. 利益协调维度:构建“分层参与”机制
高端层面。举办“海洋科技与政策论坛”,邀请科研专家、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共同研讨重大议题。
中观层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圆桌会议”,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渔民、航运企业、环保组织进行平等协商。
基层层面。开展“公众听证会”与“社区宣讲会”,让普通民众参与政策讨论,提升政策的社会认可度。
引入中立第三方。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等中立机构开展政策影响评估,缓解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利益冲突。
4. 制度设计维度:创新“分层响应”治理体系
区域尺度(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平台”,统筹解决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跨区域保护、航运路线协同管控等问题。
地方尺度(沿海城市)。设立“参与式治理办公室”,组织社区居民、渔民参与本地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规划、滨海旅游开发等决策。
项目尺度(港口扩建工程)。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双评价制度,将白海豚种群影响、渔民利益影响纳入项目审批核心指标。
推动治理模式转型。从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治理转向多元主体协同的适应性治理,通过“治理协议”“合作网络”等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的权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海洋治理格局。
五、未来展望:社会海洋学的全球使命与中国担当
随着海洋在全球气候调节、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社会海洋学将成为应对全球海洋治理挑战的核心学科之一。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提出,未来将聚焦四大方向,推动社会海洋学向“更具实践性、全球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一)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深化理论与方法创新
中华白海豚的社会生态可持续保护。结合长期监测数据与社会调查,构建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人类活动、政策干预的耦合模型,探索保护优先、兼顾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全球濒危海洋物种的“社会-生态协同保护”提供范例。
海洋科学与政策的界面机制。深入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的关键节点与障碍因素,构建“知识-政策”转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为科政贯通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支撑。
跨学科方法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社会海洋学的结合,开发更高效的研究工具与治理技术。
(二)推动“变革性科学”(Transformative Science),引领海洋治理实践
出版系列研究著作与论文。系统总结中国社会海洋学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出《社会海洋系统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的中国方案》等著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推广实践模式。将SDGs11-14海岸带平衡模式、科政贯通方案等中国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海国家(东南亚、非洲沿海地区,聚焦当地濒危海洋哺乳动物保护),通过技术援助、联合研究等方式,帮助其解决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构建全球社会海洋学数据库。联合国际合作伙伴,建立覆盖全球主要海岸带区域的“社会-生态-治理”数据库(含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物种保护相关数据),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三)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推动国际规则制定。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IMBeR等国际平台,积极倡导“蓝色公平正义”“参与式治理”等中国理念,推动其纳入全球海洋治理规则。
引领区域合作。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合作,推动区域内海洋治理经验共享与政策协同。
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开展“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培养项目,为中国及全球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能力、实践经验”的社会海洋学人才。
(四)完善学科生态,推动社会海洋学体系化发展
推动学科建制化。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争取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社会海洋学二级学科,完善课程体系、学位授予标准与学术评价机制。
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科普讲座、纪录片、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播社会海洋学理念,提升全社会对人与海和谐的认知,为海洋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国内协作。整合国内研究力量,聚焦长江口、渤海湾、南海等重点区域的海洋治理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撑。
结语
社会海洋学的崛起,标志着海洋研究从分割式探索走向系统性整合,从纯粹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导向的变革性科学。陈明宝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不仅为社会海洋学构建了理论、方法、实践的完整体系,更通过科政贯通的创新方案,为破解全球海洋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思路。未来,随着社会海洋学的不断发展,其将在推动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海和谐共生的目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也将凭借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与实践积累,成为全球社会海洋学研究与应用的引领者。
信息来源:海洋科学与管理。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