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彭祖故国”的城市标识,到彭城七里的起点“彭城之源”下园墩遗址,今天的彭祖不仅存在于古书典籍中、历史文化遗存中,还存在于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里,融入日常生活,化作文化基因,沉淀为这座城市的市井温情。
![]()
强盛的奴隶制方国
丘湾遗址还原商代晚期社祀场景
“自古彭城列九州”。徐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肇始之地,《史记》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战——涿鹿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
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地震,中原洪水横流,彭祖带领徐州先民战天斗地,向尧进献养生雉羹,尧便把彭城封给他,建立了大彭国(今铜山区境内),为对抗自然灾害、抵御疾病侵袭,产生了彭祖养生文化。
“禹贡徐州之域,古大彭国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乾隆《铜山县志》记载:“铜山古彭城地”,称“大彭氏国”。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当中原地区的夏王朝进入奴隶社会时,“大彭氏国”也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方国,并把政治中心迁移到今天徐州市区(下园墩遗址),形成徐州城最早的起源。大彭氏国的都城,因为年代久远和多次洪水泛滥,历史遗迹已被掩埋在黄土之下。
有关大彭国的历史,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记载,在徐州已发掘的许多古代遗址中,商代彭国至今仍有许多遗址可寻。铜山区丘湾、蔡丘和高皇庙都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遗存。
丘湾遗址位于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东,1959年发现,1960年、1965年两次发掘,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遗物跨越整个商代。丘湾遗址距离现在的徐州市区不远,属于古大彭国境内。在表层土下面,丘湾遗址分三层:半米厚的深灰土层,出土的陶器特征为西周时期;厚1米到1.4米的黄灰土层属于商代文化层;在最底层,是龙山文时期的陶鬶足、陶鼎足、蛋壳黑陶片以及石斧、石簇等器物,这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了。
历史资料记载,大彭国盛行占卜之风,有用人和狗进行社祭祈求农业丰收的习俗。丘湾遗址发现了用牛肩胛骨削刮成卜骨、龟腹甲做的卜甲以及蚌饰、獐牙饰。卜骨和卜甲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凿、钻、灼烧痕迹,这是占卜使用后的遗存。“问事于天”,现在看是一种迷信,但对3000多年前的先人们来说,却是头等大事。
1959年,考古人员在丘湾遗址中发现一处特殊的墓地——人牲祭祀遗迹,之后经过充分发掘,共发现奴隶骨架20具、人头骨2个、狗骨架12具,商代晚期人牲祭祀的情景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了今人面前,震惊中国考古界。
战国楚竹书《彭祖》
印证彭祖“道传承者”“师者”身份
绵延8000年的中华文明,书写是重要链条。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纸张,都是记述媒介。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先秦战国古籍大部分被毁。秦代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关于竹简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发现,为数不多。今人所看到的先秦古籍多为汉代儒生续修整理的,比如《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等。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彭祖的身世。《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老,使舜摄行天下子政,巡狩……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举用,未有分职。”舜帝执政,任用了十位大臣,彭祖名列其中。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对江陵张家山砖厂取土时发现的三座西汉初年汉墓进行清理时,发现了1236枚竹简。竹简堆叠的次序从上至下依次是《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等,涉及了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脉学、导引学、数学、军事理论等,这批极为珍贵的文献,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引书》112枚竹简,3235字,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有关导引养生的最古老的专著。墓主人入土时间比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的入土时间(公元前168年)早十多年。
《引书》第一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为全书的纲领,意思是说“若是想如彭祖一般长寿,就必须要遵守自然法则,争取符合天道之规律”。张家山墓主人是一位低级官吏,能用《引书》随葬,可见古代导引术曾盛极一时。
![]()
![]()
1994年,上海博物馆先后两次从香港购进两批竹简。竹简经脱水保护后,经过6年的整理、保护、研究和检测,确认这批竹简为2200年前的战国竹简,共有1200支,3.5万多字,记有《易经》《诗论》《鲁邦大旱》《孔子闲居》《乐书》《性情论》《颜渊》《曾子立孝》《彭祖》《四帝二王》《性自命出》等81种先秦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方面的书籍,全部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战国古籍。《彭祖》篇有简8支,约53字,由北大李零教授整理校读作注,他在篇前《说明》中强调:“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彭祖书。”
楚竹书《彭祖》是上古时代狗老与彭祖二人的问答,“天道”“天地人”“经纬”“表里”等谈的都是哲学、治国与修身思想。就像孔子有《论语》、老子有《道德经》一样,《彭祖》篇的发现与整理出版,印证了彭祖“道传承者”身份 。庄子将彭祖誉为得“道”、且上承下传的“大宗师”,实至名归。
![]()
(楚竹书《彭祖》竹简。图片来自网络)
“苏才郭福,姬子彭年”
彭祖文化沉淀为一座城市的市井温情
徐州彭祖文化资产丰富,在目前徐州6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彭祖健康养生有关的项目就占了5项:彭祖传说、彭祖导引养生术、彭祖庙会、徐州饣它汤工艺(源于天下第一羹——彭祖“雉羹之道”)、徐州伏羊食俗。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彭祖“为寿”,“顺和平之道”,以“寓养于膳”“药食同源”开启中华养生先河。那些散落在《庄子》《史记》和战国竹简里的养生箴言,似山涧清泉荡涤心扉,滋养着今天的人们,化作文化基因,沉淀为这座城市尊老敬老的市井温情。
“福如瑶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彭祖养生之道长期在徐淮地区流传,在传统婚俗“送庚帖”环节中,男方在盒内附带上联“苏才郭福”,女方回赠下联“姬子彭年”。“苏才郭福,姬子彭年”,苏东坡的才学、郭子仪的福气、姬昌般多子、彭祖般高寿。“彭祖八百寿”是徐淮的集体记忆,学彭祖以长寿是人们的期待。
“彭祖世居徐州”。民国初年,徐州城区附属铜山县,曾一度改名为大彭市。彭祖遗迹众多,明朝诗人马惠曾在徐州为“彭祖井”赋诗一首:“古井城边不记年,名留彭祖世相传。玉沉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龙客已仙。秋石苔浸秋雨积,梧桐叶落晚风旋。谁能更把寒泉浚,一饮须教寿八千。”
1
大彭村据《彭城志》记载:大彭山在徐州城西三十公里,是古大彭人居住地。山北以称大彭村,大彭国都城在大彭山下。大彭村有彭祖庙、彭祖井、彭祖墓等景点。
2
彭祖庙彭祖庙建于东汉时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复,“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重建,庙内仿原彭祖铁像重塑彭祖像。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庙会。
![]()
3
彭祖井彭祖井有两处,相传为彭祖亲自挖凿。一处在统一街彭祖祠内,明嘉靖《徐州志》载:彭祖篯铿,尧封之彭城,州城中有故楼、宅及井。唐朝皇甫冉的《彭祖井》说:“上公旌节在徐方,旧井莓苔近寝堂”。另一处在大彭村头,泉清水旺。
![]()
4
彭祖墓元代初年尚存,有元代诗人杨少愚《过彭祖墓》为证:“七七鸾弦续未休,韶光八百去如流。当时若解神仙术,更许耆龄几亿秋。”而到明代中叶《一统志》则曰:“今不知处。”其墓淹没于元代中叶至明代初期之间。中经芝麻李起义,城池破坏严重,加之黄水多次泛滥,漂没房舍田庐,彭人大量迁徒,统治者又不重视名胜古迹的保护,遂使古墓不存。尽管如此,彭祖墓位置仍然可知。后徐州文物部门建议重修彭祖墓,并于1995年迁墓至大彭村。
5
彭祖楼彭祖楼原位于徐州城东北隅,又叫彭祖祠或彭祖庙。北魏时徐州刺史元延明迁建于城垣东北角上。此楼恰好在汴泗交汇处,登上此楼,可环顾周围远处的山峰。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曾记载:“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也”。
彭祖楼原在城上,后迁城下,与彭祖宅(亦称彭祖祠)、彭祖井相对应。卢纶、陈师道、苏轼等人都留有诗篇记载。陈师道《登彭祖楼》说:“城上危楼江上城,风流千载擅佳名。水兼汴泗浮天阔,山入青齐焕眼明。”
6
彭祖寿石1999年,云龙湖畔滨湖公园中心矗立起一座高16米、宽8米、重380余吨的巨石——彭祖寿石。彭祖寿石取自铜山区东南油山。传说彭祖曾到油山采药,并在此石练功,汲取日月精华,领悟长寿秘诀。
7
彭祖祠彭祖祠在彭祖园中部,福山南麓,匾额“彭祖祠”由当时年已92岁高龄的冯亦吾先生题赠。两边的楹联分别是:“寿星不落垂千古,风范长存播九州”;“彭寿无疆,万古千秋永膺祀典;祖恩广育,群黎百姓同上春台。”
彭祖祠左边墙上是一幅“彭祖世系图”。从图上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彭祖与黄帝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右边是“大彭国形势图”,图中绘出了大彭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形势。
撰文 | 巴全东
徐州广电编辑 | 李艳敏
一审 | 蒋莉
二审 | 朱宸昕
三审 | 张清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