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芯片,中东有石油,俄罗斯有天然气,那中国有什么?
答案是:稀土
稀土就如其名字一样,在全世界范围是比较稀有的存在。
从制导导弹的精确打击,到智能手机的清晰屏幕,从风力发电机的强劲转动,到核潜艇的深海潜行,几乎所有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的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它们的存在。
![]()
根据2024年数据,全球稀土探明储量约1.2亿吨,其中中国占4400万吨,位居全球首位。
这意味着全球市场都严重依赖中国稀土产品的出口,绝对算是是中国的一张王牌。
受制于人的年代
但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到半个世纪前,彼时的中国,虽然拥有世界约37%的稀土储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贵资源以原料的形式廉价出口,然后再以高昂的价格进口回已经提纯的稀土产品。
这种荒诞的贸易循环,就像是把自家的黄金按废铜烂铁的价格卖掉,再花十倍的价钱买回金首饰。
为啥?因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稀土分离技术,更令人绝望的是,西方国家对稀土分离技术的保密程度,几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所有的萃取剂配方、工艺参数都被列为最高机密,生产过程绝对不允许外人参观。中国的科学家想要学习一点皮毛,都会被拒之门外。
而改变这一关键局面的人,就是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的科学家——徐光宪。
命运的转向:从“救亡”到“救国”
1920年,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贯穿了中华民族最危亡的岁月。战火中的求学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救国”的重量。
1939年,他被保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也正是在 这里, 他认识了同班同学高小霞——后来与他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妻子。
1948年,徐光宪抓住机遇,赴美留学, 1年后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此时, 妻子 高小霞也来到美国。
1951年, 徐光宪 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的才华震惊了美国化学界,被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哥大百年优秀毕业生”称号。
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所有在美中国留学生的命运。
![]()
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所有在美攻读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中国大陆。这道禁令,激起了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的强烈爱国之心。
“当时美国政府不允许我们回国,我们觉得很不合理。”徐光宪后来回忆道,“我们渴望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经过多方努力,他们以探亲为由,于1951年5月登上了回国的轮船。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归航。
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满腹的量子化学知识,更是一个民族在未来尖端产业中实现逆袭的最初火种。
“摇瓶子”摇出的国家机密
回国后,徐光宪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1972年,一个紧急的“国家任务”找到了他——分离镨和钕。
这两种元素,是17种稀土元素中的“双胞胎”,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分离它们被公认为世界级难题。
当时,国际上通用的离子交换法,产量极低,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道难题,徐光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量子化学,转向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稀土化学。
他的研究方式,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原始”。他和同事们整天在实验室里“摇瓶子”,观察萃取过程中溶液颜色的细微变化。
![]()
但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徐光宪凭借其深厚的数理功底,从海量的实验数据里,提炼出了那个改变一切的公式——串级萃取理论。
这套理论,如同一本精准的“操作手册”,将原本依赖于经验和运气的稀土分离流程,变成了一个可以精确设计、预测和控制的工业过程。
它使我国稀土分离纯度一举达到99.99%,成本却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提升数倍。
这项技术,迅速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徐光宪也因此不能出国交流,不能发表论文。但他甘之如饴。
他曾对同事说:
“我为国家做了贡献,感到很高兴。”
从“国家机密”到“中国力量”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这套“国之重器”级的技术,开始从神秘的军工领域,走向广阔的民用市场。
徐光宪以科学家的远见,敏锐地意识到稀土在未来高科技产业中的战略地位。他积极向国家建言,推动串级萃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他亲自下到工厂,为技术人员讲课,将复杂的理论化为可操作的流程。
![]()
技术的扩散,产生了核爆般的效应。中国原本就是稀土资源大国,但苦于无法高效分离。串级萃取技术彻底打破了这一瓶颈,使得中国稀土分离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曾经昂贵如金的稀土,变得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
国际市场的大门被轰然推开。中国的单一高纯稀土产品,以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占据了全球市场。
曾经主导稀土产业的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在强大的“中国力量”冲击下,纷纷减产甚至关闭了生产线。
这就是后来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的开始。
到21世纪初,中国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真正实现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壮语。
徐光宪,也因此被尊称为“稀土之父”。他的贡献,在2008年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有的稀土只能卖到猪肉价?
然而,传奇的背后,也伴随着徐光宪本人最深切的忧思。
技术的过度扩散,也带来了无序竞争、恶性开采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短时间内,中国的稀土厂层出不穷,大家都想着出口,从而开始“内卷”,不断压低自己的价格。
徐光宪说,有的稀土只能卖到猪肉价。
最重要的是,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照这么无限制的开采,过不了几年,中国的稀土就将所剩无几,届时,我们又会面临从其他国家高价购买的窘境。
看到自己倾注心血的技术被滥用于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徐光宪痛心疾首。
自2005年起,他连续多次上书国家领导,大声疾呼保护我国宝贵的稀土资源。他在信中写道: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正快速下降……建议由国家统一管理稀土资源,直接控制稀土生产和出口。”
他的呼吁,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国家层面对于稀土战略价值的重新审视和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2007年开始,国家开始限制稀土开采量。
只因是你喜欢的事
在徐光宪的稀土研究过程中,妻子高小霞是他最不可或缺的一位伙伴。
高小霞本身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但当看到丈夫为了稀土问题夜不能寐时,她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了这项研究中来。
“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事,所以我才感兴趣
我要和你一起干
![]()
从此,这对科学家夫妻双双开启了稀土研究。
她带领团队研发出“稀土微肥”,使小麦增产15%,在河南商丘试验田创下亩产纪录。
“要让稀土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她在日记里写道。
1980年,徐光宪和高小霞夫妻双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永远的榜样
1998年9月9日,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因淋巴癌逝世。在她的追悼会上,徐光宪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说到:
"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科研伙伴。我们一起走过的科学道路,就是我们最美好的爱情见证。"
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院士在北京逝世。他生前办公室的黑板上,一直写着同一段话:“科学家要有创新思维,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为人民服务。”
后来,回忆起两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儿子徐放说:
“父母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奖项,是让中国稀土从‘论吨卖’变成‘论克卖’。”
2025年的今天,稀土早已超越工业原料的范畴,成为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尖端领域的“命门”。
徐光宪当年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完善,依然是中国稀土技术体系的核心优势,也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博弈中的底气之一。
而这对夫妇给世人留下的远不止技术, 更是一种精神“富矿”。这座矿藏,至今仍在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强不息,提供着不竭的能量。
徐光宪和 高小霞 ,让中国稀土“封神”的背后,是两位战略科学家一生的家国情怀。
![]()
在宁波镇海区的徐光宪纪念馆,2025年新展出一封1983年他的手稿:
“如果我们这代人只是追赶,下一代就要永远追赶,真正的突破是让对手换赛道。”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