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创客公社 吴昊钰
2023年,一家从上海迁至扬州的企业仅用一管血同时检测五种癌症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两年后,这家企业正式入选2025年江苏省独角兽企业榜单。(详见:)
它便是成立于2014年的鹍远生物。
深耕癌症早筛领域,鹍远生物依托其独创的甲基化检测技术,公司产品管线已覆盖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高发癌种及多癌种。
2024年7月,鹍远生物完成1亿元战略投资,资方包括鼎信资本、扬州国金集团等江苏本地国资背景机构。
这家成立十年的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上海到扬州的“迁徙”,不是简单的地址变更,而是企业根据发展阶段需求与地方产业生态精准匹配的结果。
扬州,这座苏中城市,也在精准招商与自主培育的过程中,收获了独角兽数量的小爆发!

癌症早筛“独角兽”的
扬州成长记
作为鹍远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江立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不惑之年会离开熟悉的跨国企业高管职位,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更没想到有一天会带领企业从上海迁往扬州,并将其打造成一家独角兽企业。
![]()
张江立
1991年在复旦生科院生物化学系读本科期间,张江立就在管院辅修了企业管理,这段学习经历也影响了他日后选择“生化专业+商业”的职业生涯。
2014年,就职于赛默飞的他,因为多项出色的创新举措,仅用时4年成为了赛默飞中国区医疗业务副总裁,并获得了“年度全球CEO”奖项,这也几乎是当时大陆背景的华人能够做到的最高职位。
但也是在这一年,张江立的本科同学张鹍教授,以及张鹍教授的哈佛同学高远教授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张鹍和高远两位科学家师从著名遗传学教授GeorgeChurch,2009年共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DNA甲基化靶向测序技术,多年来发表了数百篇高级别研究文章,包括20余篇《自然》、《科学》、《细胞》杂志及其子刊文章,并数次被刊登为封面文章。
当时,两位教授发现,将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早期筛查。“他们希望造福人类。”但团队缺少一位可靠的管理型人才,张鹍便向高远推荐了张江立,回国仅聊了半小时,便决定创立了鹍远生物,专注提供肿瘤精准诊断的完整解决方案,让癌症不仅成为慢性病,更成为可预防和可治愈的疾病。
2020年7月,复旦大学利用鹍远生物的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多癌筛查技术PanSeer,基于20万社区人群泰州队列的验证研究得出:抽一管血,经过3-5天的检测后,即可提前获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这五种高发癌症的患病风险,并在确诊后及时干预和治疗。
这项研究和临床诊断相比,最多能提前4年预警,且检测灵敏性达到了95%,再次证明了鹍远生物技术的优越性。
![]()
扬州鹍远生物
而鹍远生物从上海搬迁到扬州的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0年11月18日,扬州国家高新区就与鹍远基因癌症早筛研发与产业基地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计划打造中国和亚太最大的癌症早筛诊断试剂研发与生产基地,并于2021年4月落地开工。
2023年,鹍远生物正式完成工商变更,从上海迁入扬州。在这片新的创业沃土上,公司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由其自主研发的肠癌检测试剂盒“常艾克”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
2025年,在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指导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杨欣荣教授团队与鹍远生物联合开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发表。
一直以来,消化道癌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由于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鹍远生物基于多年甲基化技术应用积累,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团队耗时数年,研发出全球首个甲基化联合片段组学的人类消化系统多癌基因早期检测的突破性技术。
张江立介绍,这个技术非常大的一个便利性在于只要抽一管血,可以同时检测5种癌症,并且检测报告可以提示受检者有没有可能得了癌症,以及提示癌症来自于哪个器官,最精准的导向下一步的做确诊和干预,让“早发现、早治疗”成为现实。

扬州为何能迎来
独角兽数量的跃升?
根据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评估结果,2025年扬州有4家独角兽企业上榜。除了上述提到的鹍远生物,还有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领跑的航天锂电、锂电池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商纳力新材料,以及提供全球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新霖飞能源。
而从去年的1家,增长至今年的4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独角兽企业快速跃升的背后,扬州围绕“产业”与“科创”,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生态重构。
1、历史积淀与积极求变
![]()
从唐代“扬一益二”的漕运枢纽,到上世纪90年代“八龙齐舞”(汽车、机械、纺织等八大支柱产业)的制造名城,扬州积累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培育了大量的产业工人、管理经验和供应链网络,这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新技术、新理念能够与成熟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快速实现产业化。
同时,面对传统产业增长天花板的挑战,扬州较早地孕育出强烈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内驱力。2018年,扬州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参照江苏省重点产业领域,结合扬州实际,提出打造“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023年,江苏省新一轮布局的制造业体系调整为16个产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扬州随即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确立了“613”产业体系发展主线和“大干三五年、奋力过万亿”发展目标。
“6群”即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六大主导产业集群。“13链”则包括航空、工业母机及机器人、高性能合成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13条新兴产业链。
在“613”产业体系助力下,2024年,扬州市GDP达到7809.6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4.9个百分点.
这种“主动求变”的意识,也为培育独角兽这类高成长性企业创造了积极的生态环境,推动扬州在传统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2、千亿基金集群的“耐心”催化
除了在顶层设计中精准绘制了“6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新兴产业链”的产业地图,扬州在2024年8月,还首次对外发布了打造千亿产业基金集群“版图”。
120只政府产业基金总规模941亿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资金“活水”。在发布千亿产业基金集群“版图”的同时,扬州发力组建“6群”产业基金,力争实现“一个集群一个10亿元以上基金”全覆盖。就在去年,扬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12.5亿元落地,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扬州)专项母基金16亿元获批。
此外,通过礼来亚洲等头部基金,扬州不仅引入了资本,更精准地链接了这些基金背后所投资的优质项目(如鹍远生物、礼邦医药),形成了“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的葡萄串效应。
在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扬州也正积极推动瘦西湖、鹍远生物等企业赴港交所上市,推动万润光电、牛牌股份等企业赴北交所上市,资本市场“扬州板块”的表现越发亮眼。
3、精心构筑的创新雨林系统
一方面,扬州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完整培育链条。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培育,确保了独角兽企业的涌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扎实的企业群体作为基座。
另一方面,扬州的政策优势不仅体现在宏观规划,更体现在微观执行上的“软实力”。不仅通过项目引进高端人才,还创办了扬州科技商学院,系统性地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产业人才。同时,在住房、家属安置、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切实解决了人才扎根的后顾之忧,为独角兽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最核心的人才基础。
从鹍远生物的故事也可看出,在扬州这片兼具制造业底蕴与“店小二”式服务的沃土上,鹍远找到了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规模化产品的理想家园。它生动地印证了: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搞研发,让企业能心无挂虑地谋发展。
如今,这只新晋“独角兽”正扬帆起航。它就像一株充满希望的创新之苗,在扬州精准滴灌的产业生态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它的未来,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成长,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健康期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座与企业相互成就的城市里,鹍远的故事,还会写下更多的精彩序章。
本文参考素材来源:
复旦大学校友会:《91级生命科学学院张江立:厚积薄发永远都有力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年度校友评选”》
证券时报网:《“6群13链”续写新传奇 千年商埠扬州迈向“双万亿”》
创客公社过往报道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