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逛超市时随手扫了眼粮食价签,国内小麦每公斤1.23元,网上查美国软白麦到岸价才0.97元。
问题来了,进口这么便宜,为啥我们还得咬牙自己种?有人会说,美国一个农场主能管几千亩地,我们学过来也搞大农场,成本不就降下来了?
可这事真没表面那么简单,背后拴着2亿多人的生计,更托着14亿人的粮食安全,每一步都得踩稳了。
![]()
大农场背后的账本
我们先从那些发达国家的大农场说起,它们的“发家史”可一点都不光彩。远的看英国,15世纪纺织业刚兴起,地主和资本家就红了眼,直接把农民从祖辈耕种的土地上赶出去。
原本种庄稼的地全改成牧场养羊,就为了赚纺织原料的钱。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挤去城里当苦力,要么在路边流浪饿死,这段历史被叫做“羊吃人”,光听名字就透着股残忍。
![]()
美国的大农场更是腥风血雨,北美大陆原来生活着5000万印第安人,可到1900年,只剩下23.7万。短短80年,原住民几乎被赶尽杀绝。活下来的人被塞进偏僻的“保留地”,那些肥沃的好地,全落到了欧洲移民手里。
1862年美国出了个《宅地法》,把抢来的土地免费分给白人,这才有了现在那300多万个农场。说穿了,这些农场的地基,全是原住民的血泪堆起来的。
![]()
巴西也没好到哪去,1964年到1985年军政府掌权那阵,靠强制土地法把亚马逊雨林边上的地分给大农场主,200多万原住民没了家,只能背着行李四处漂泊。
澳大利亚更早,1788年英国殖民者一登陆,150年里就把30多个原住民部落给灭了,90%的土地都改成了牧场。这些国家的大农场,本质上就是靠殖民掠夺抢来的,哪有半分“文明发展”的样子?
中国曾经饱受列强欺凌,还有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根基,这种路子肯定不能走。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国情也根本不允许这么干,人多地少的坎,绕不过去。
![]()
人多地少的现实困境
中国人均耕地就900多平方米,还不到一亩半,摊到每个人头上就那么点。要是硬要搞大农场,先得想清楚一个问题:现在我国靠农业吃饭的劳动力有两亿多人,这些人没了土地,能去哪?
有人会说,进城打工不就行了?可城市真能装下这么多人吗?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沿海地区一下有2000多万农民工没了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回农村。要是那时候他们回不去,没土地当退路,吃饭都成问题,社会不乱套才怪。
![]()
2020年疫情的时候,不少农民工回了乡。虽说收入少了点,但至少有地能种,能自己种粮吃。对中国农民来说,土地不只是用来种庄稼的生产资料,更是最后一道生存保障线,土地的价值,是城市社保体系短期顶不上的。
现在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有5.1亿,实际住在村里的有4.6亿。刨去老人和小孩,真正干农活的还有两亿多。要是让这么多人一下子没了地涌进城市,就业岗位够不够?住房能不能装下?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问题咋解决?想都不用想,肯定扛不住。
![]()
从国家稳定的角度说,还不如让农民把地租出去,或者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至少不能让上亿农民没了土地。1982年到1986年,全国99.6%的农户都搞了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粮食产量一下就涨上去了。这就说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在咱们中国,是能行得通的。
中国式的破解之道
既然不能搞大农场,那粮食生产效率怎么提上去?国家其实早就在想办法,而且路子走得很稳。
![]()
先说说稳定粮价这事,每年国家都会根据粮食产量定个最低收购价,就是为了保证农民能赚到钱。这也是为啥国内小麦价比进口的高,虽然贵了点,但能让农民愿意接着种地。要是粮价太低,农民觉得种粮不划算,干脆撂荒不种了,到时候粮食不够吃,麻烦就大了。
中储粮在这就起了大作用。粮价跌的时候,中储粮就大量收粮食,减少市场上的供应,把价格稳住;粮价涨的时候,中储粮就把库存的粮食抛出去,增加供应,不让物价涨太狠。
![]()
2020年疫情那阵,国际粮价疯涨,不少国家还不让粮食出口。但中储粮那年投了1.05亿吨政策性粮食,国内市场一下就稳住了,没出啥乱子。
到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的库存,够全国人吃一年多。有这个“家底”在,就算国际粮价来回波动,咱们也不用慌。
![]()
再就是引导农民搞多元化经济。比如云南,这些年大力种咖啡,现在已经成了国内主要的咖啡产地,喝起来口感一点不比进口的差。广西那边山多平地少,不适合种粮食,就引进了火龙果、阳光葡萄这些值钱的水果。这样一来,农民收入涨了,还带动了水果批发和电商产业,一举两得。
不少地方还搞起了“代养”“代种”的模式。企业给农民提供种子、技术,还包销路;农民就负责种或者养,收获了之后企业按保底价格收。这样农民不用愁卖不出去,企业也能稳定拿到原料,双方都划算,算是双赢。
![]()
还有就是推进土地流转。农民可以把土地租给种粮大户或者合作社,自己拿租金或者分红,还能出去打工多赚点钱。到202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的耕地流转出去的有5.76亿亩,占了36.73%。关键是这个过程全看农民自愿,不是逼着来的,更不会抢农民的土地权利。
小块田里的大国智慧
有人觉得小农经济效率低,不如大农场。可看看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台湾地区,都是小农经济,人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不低啊。其实关键不在土地有多大,而在技术和管理跟不跟得上。
![]()
我们中国的家庭承包制,把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了。农民有承包权,想自己种就自己种,想流转给别人种也可以。这种“三权分置”的办法,既保住了农民的权益,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算是个好点子。
2019年中央明确说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从第一轮承包开始算,土地承包关系能稳定75年。这就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让他们敢在土地上投入,也愿意长期经营,毕竟土地能稳稳攥在手里,谁不愿多下点功夫?
![]()
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在慢慢发展起来。有专业的服务组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服务,小农户只需要出地,其他环节都能外包出去。这样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又能实现规模化作业的效率,两头都不耽误。
到2024年5月,全国有差不多400万家家庭农场,合作社也快220万家了。这些新型的经营主体能带动小农户增收,还能把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送到千家万户,让小农户也能用上好技术、好机器。
![]()
对中国农民来说,土地不只是种庄稼的工具,更是生存的保障。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中国不搞大农场,不是没能力,而是国情不允许这么干。这个选择,保住了2亿多农民的生计,护住了14亿人的粮食安全,也稳住了社会。
![]()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啥不搞大农场?答案其实早就藏在这一片片小块田里,藏在对农民的保障里,藏在对粮食安全的坚守里。
信息来源:
经济参考报【中国不能搞大规模农场】
学习时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网站【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