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的伦敦某餐厅内,一位顾客盯着盘中西冷牛排若有所思:同样是27英镑的标价,眼前的肉块明显比一年前缩水了不少。
- 同一时间,纽约多家牛排馆虽仍以35美元出售招牌牛排,但员工下班的时间悄然提前了半小时,运营节奏正悄然调整。
![]()
- 牛肉消费的“变贵”与“变少”已成全球性现象。美国农业部统计显示,自2025年7月至8月,牛肉价格连续第八个月攀升,较2024年同期上涨13.9%;碎牛肉零售均价达到每磅6.34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 曾经平易近人的餐桌主菜,如今成了潜伏在菜单中的“隐形刺客”。究竟是什么推动牛肉价格一路狂飙?而餐饮企业又如何在成本重压下寻找生存之道?
![]()
- 价格暴涨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深度断裂。供应端首当其冲的是极端气候的冲击——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记录,2024至2025年冬季,美国西部遭遇持续暖干天气,降水量远低于常年水平,干旱区域不断扩张。
- 天然草场大面积退化,牧场逐渐失去承载能力,养殖者被迫提前出栏或淘汰母牛。截至2025年1月,全美牛群存栏量跌至近75年来的最低点。
- 养牛周期漫长,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强调,从犊牛出生到育肥出栏通常需两年左右,短期内无法通过补栏迅速恢复产能。
![]()
- 外部供应链也遭遇阻碍:美国暂停从墨西哥进口活牛,并对巴西部分农产品加征关税,导致跨境资源调配受限,进一步加剧国内供给紧张。
-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却持续升温。尼尔森智库数据显示,在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高蛋白”标签食品销量同比增长4.8%,牛奶消费量因健康需求推动,实现自2009年以来首次回升。
- 作为优质动物蛋白代表,牛肉即便价格上涨,依然保有强劲消费基础。此前关于环保意识将抑制红肉消费的预测,并未在现实中兑现,消费者对营养与口感的追求更为坚定。
![]()
- 这种“供不应求”的格局,使牛肉市场进入剧烈波动期。英国农业与园艺发展委员会(AHDB)数据显示,2025年3月初,英国优质肉牛收购价已达每公斤640便士,同比上涨125便士,增幅接近25%。
- 成本压力如巨石般压向餐饮行业,欧美牛排馆纷纷启动应对策略。最常见手段为上调售价或减少分量,“明升暗降”在英国尤为普遍。
- 据《金融时报》报道,连锁品牌Hawksmoor位于伦敦的老店将450克肋眼牛排价格由2024年的52英镑上调至2025年的57英镑;另一款西冷牛排名义上维持27英镑不变,实际重量却从300克缩减至275克。
![]()
- 美国达登餐饮集团采取更直白策略,旗下包括“长角牛排馆”在内的六百余家门店计划集体调价。首席财务官拉吉·文南表示,旺盛的消费需求为提价提供了支撑空间。
- 对于希望留住价格敏感群体的餐厅而言,隐性节流成为关键选择。纽约知名餐厅Medium Rare为守住35美元的招牌牛排定价,优化人力安排:洗碗工晚到一小时,服务员提早半小时离岗,通过错峰作业降低人工开支。
- 休斯顿一家独立牛排馆老板甚至细化到耗材层面,将后厨使用的丁腈手套更换为市面上最廉价型号,把节约渗透进每一个运营环节。
![]()
- 英国餐饮企业的困境更为复杂:除牛肉成本上升外,员工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及雇主承担的国民保险缴费同步增长,双重挤压利润空间。连锁品牌Flat Iron最终无奈将原本14英镑的平价牛排调整为15英镑,实属被动之举。
- 在这场涨价浪潮中,消费者与餐厅之间形成微妙博弈。高乔牛排馆董事马克·桑瑟姆观察到,顾客进店后更倾向选择低价部位,西冷牛排点单率显著上升,而高价部位几乎无人问津。
- 一位来自布鲁克林的金融分析师坦言,自己外出用餐频率已削减一半,挑选餐厅时首要考量不再是风味偏好,而是菜单上的数字是否可承受。
![]()
- 餐厅经营者的难处同样真实存在:多位店主透露,外界常误以为涨价是为了牟取暴利,实际上多数调价仅用于覆盖牛肉、人力等刚性支出,力求不亏损已是极限。
- 面对居高不下的牛肉价格,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一项“解方”——2025年10月19日,他在搭乘“空军一号”期间公开表示,正考虑扩大阿根廷牛肉进口,称此举既能援助盟友,又能缓解国内物价压力。
- 然而该提议迅速引发本土农民强烈反对。蒙大拿州78岁的牧场主简·麦克唐纳担忧,外来牛肉涌入可能冲击本地市场价格,影响她即将上市的小牛销售收益。
![]()
- 经济学家则更为冷静地指出,目前阿根廷牛肉仅占美国牛肉总进口量的2%,即便大幅增加配额,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失衡局面,短期内价格高位仍将延续。
- 梳理整个链条,一条清晰的恶性循环已然显现:美国西部干旱造成草场退化,迫使牧场减产;国际贸易政策收紧进一步压缩供应;与此同时,公众对高蛋白饮食的热情持续高涨,推升需求。
- 供需错配直接引爆价格,餐企为维持运转不得不提价、减量或削减非核心开支;消费者则相应减少就餐次数、转向低价选项,导致餐厅营收下滑,陷入更深的成本困境。
![]()
- 由于牛肉生产具有天然长周期特性,当前的供应缺口难以在短期内填补。全球范围内,2025年牛肉产量预计继续下降,这意味着“肉中刺客”的身影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出现在餐桌上。
- 如今走进一家牛排馆,食客多了一个新习惯:先看价格,再核对分量,过去那种“闭眼点单”的轻松感已被精打细算的“账本式点餐”取代。而在餐厅后台的运营手册中,“成本控制”已成为核心章节。
- 从食材克重到员工工时,每一项支出都被重新审视与优化,力求在风暴中稳住航线。
- 这场由一块牛排引发的连锁反应,本质上是气候变化、国际市场变动与消费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享用一份牛肉仍需“斤斤计较”。
- 但只要看清背后的逻辑,人们便能理解:并非餐厅有意设下陷阱,而是上游成本的洪流,终究会层层传导,最终汇入每个人的餐盘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