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用语,一种诞生在21世纪互联网里的“全新语种”。

与传统的文字与造句不同,网络用语有着更加简洁、情感快速表达的特点,此外,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轻而易举的用某种信息差,达成了沟通上的壁垒,在小编看来,这算是新时代里的一种“黑话”。
这种“黑话”更是天生自带一种社交属性。
假如你想考察一个人有没有经常在“网上冲浪”,或者热不热衷于去追逐一些实时热点,这时,请用你听到的或搜到的最新“网络热梗”来进行提问吧。
当他会心一笑的用同样的“梗”回复你时,一种默契油然而生,这种“成功”的沟通证明了,你们在对某项新鲜事物的描述、评价上达成了短暂的共识,甚至会产生融入“集体”或找到组织般的喜悦。
你瞧,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论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XD)
像这样的画面其实在“Z”世代里,每天都在上映。
由于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碎片化、娱乐化特性,稀释了语言的深度和精度,因此在这些青少年对外的社交与沟通中,往往是这两种角色:
一方是跟上了潮流,用着新奇的“网络热梗”来和朋友玩闹的“冲浪高手”;另一方则是从这些文字上难以捉摸出实际含义的人,因为理解不到对方想表达的内容,时常感到不适与无从下手。
![]()
(如果我们时刻在玩“梗”)
追根溯源,这些热梗的诞生,往往来自于一些主播在直播时重复喊出的“口头禅”,或一个动漫角色的台词,又或是一些小品、综艺节目里出现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爆款短视频背景音乐里的一句歌词。
不少的网络博主也就此分享了一些现状,从回到家中就开始“嘉豪”“老6”“绝绝子”的孩子,因写不出作文而感到痛苦;再到课堂上因“包的包的”“666”“因为我善”等热梗而认真教育学生的老师。种种现象的发生,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疾病”,正在传播。
“患上‘文化失语症’后,我已经很久没用表达出,在那些玩笑话背后的真实情感了。”
——某一天的小编
其实,所谓“文化失语症”,并非指语言能力的丧失,而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下,个体因缺乏对本土文化、历史、经典的了解和认同,导致在表达、交流时,倾向于使用外来或浅层化的语言符号,而无法或不愿运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母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网络用语,尤其是那些昙花一现、缺乏根基的“热词”,正成为加剧这种“失语”现象的推手。毕竟,许多网络热词的含义往往依赖于即时语境,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
当我们将“绝绝子”“yyds”用于一切赞美,将“栓Q”“老铁”作为客套,将“红温”“破防”形容所有触动时,语言的丰富性正在被简化。更令人忧虑的是,当遇到需要表达复杂情感、阐述深刻思想或描绘细腻意境的场合时,一些人反而显得“词穷”,习惯性地依赖这些浅层化的网络标签,而非调动母语中那些精准、优美、蕴含文化密码的词汇。例如,形容美景,我们可能脱口而出“绝绝子”,却忘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表达思念,我们可能只会说“emo了”,却难以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
![]()
诚然,全盘否定网络用语的价值亦是一种偏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网络用语是社会变迁和新兴文化的一种映射,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意义,体现着人的创造性与新思想。
最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把握“度”,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中努力为后人,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语言环境,平衡网络用语与传统表达的比重,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那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词语,从而在需要深度表达时,能够自如地“切换频道”,让我们的语言既有时代的活力,又不失文化的厚重。
毕竟,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身份最鲜明的标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