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57岁的毛阿姨被诊断为晚期肺癌,肺部3公分多的肿瘤已经扩散,确诊时已经脑转移。在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韩宝惠教授的建议下,她参加了靶向药吉非替尼的临床试验,人生发生了转机!她坚持服药至今,18年后,最新的一次CT检查,毛阿姨体内的肿瘤病灶已经“消失”了。
今天,75岁的毛阿姨特意梳妆打扮了一番,赶去上海市胸科医院赴一场横跨18年的特殊约会:时光的回礼——创新药物长生存患者见证会。随着靶向、免疫等创新药物发展,肺癌的精准治疗让很多晚期肺癌患者真正实现了“更长生存,更好生活”。
![]()
致敬这份“向阳而生”的坚持
作为肺癌诊疗领域的行业翘楚,10月28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了这场特殊的活动,来致敬这份“向阳而生”的坚持,纪念横跨数代的医患并肩奋斗历程。
“当时我孩子还在上学,简直是万念俱灰!”毛阿姨在发言时提到,“加入课题时是有一点犹豫的,新药还在研究,也没听过。但我相信医生,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如今的毛阿姨生活和健康人一样,她不仅仅看到孩子毕业成家,更陪伴孙儿长大。
另一位患者郑叔叔乐呵呵的,精神头十足。2018年,他被查出肺癌时,已经骨转移了。当年他刚退休,原本美好的晚年生活瞬间化为泡影!他的基因检测是ALK阳性,当时这种少见基因能用的药物不多。几乎丧失生存意志的他,遇到了陆舜教授。“医生告诉我,有个研究在找患者,我条件符合,可以入组。医生们一直鼓励我,把我从绝境里救了出来。”经过7-8年的治疗,郑叔叔肺部的病灶缩小了80%,骨转移几乎消失了。
参加创新药物长生存患者见证会的都是像毛阿姨、郑叔叔这样的晚期肺癌患者。在临床智慧和创新药物的协作下,这些患者都实现超过五年的长生存目标,她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已达7.8年,最长生存时间已有22年。
![]()
生命背后的坚持,让光汇成了路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力量,从“跟随者”向“领军者”迈进,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聚焦肺癌诊治领域,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临床研究发展是这一蓬勃发展的最佳诠释。
就在几天前,胸科医院的陆舜教授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上做了最新新药临研成果发布,全场8000多位世界同行聆听他的报告。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胸科医院牵头的肺癌临床研究多达184项,其中牵头国内中心合作14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42项。
以陆舜教授、韩宝惠教授等为代表,上海市胸科医院牵头、推动与肺癌相关的国内Ⅰ类新药或者新适应症上市共计30余项,涵盖肺癌精准治疗相关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多种类别,其中,有些国产原研药还实现了海外上市。
一个又一个临床研究成功,意味着数以千万的晚期肺癌患者获得了生存时间的数倍延长和毒副反应的持续减小。“患者受益始终是临床研究的终极目标。作为医生,我想让中国的肺癌患者有药可用、用得起药。将肺癌变成慢性病,是几代胸科人追求的目标,如今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已经朝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陆舜教授说。
陆舜教授、韩宝惠教授还为患者代表献上祝福的鲜花。
![]()
专家们一同点亮了“致敬每一个生命的奇迹”光柱。“让患者获益,是我们大力扶持加强临床研究的核心要义。就像胸科医院逐步攻克肺癌,让数以千万计的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更好生活’,如今市级医院在重大疾病防治上取得了无数突破性进展。”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提到。
![]()
在充满温情的音乐中,大家一起分享了象征重生的纪念蛋糕。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党委书记吴锦华,副书记李超红,副院长孙加源,以及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韩宝惠教授等出席会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