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全球可控核聚变圈彻底告别了 “永远差 50 年” 的调侃。
昨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全球分享了一个重磅消息:中国的“人造太阳”——燃烧等离子体实验超导托卡马克(BEST),预计在2027年竣工!
![]()
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的装置。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科技竞赛中,是中国率先撞线,让世界看到了第一缕曙光。
01 什么是人造太阳
所谓的“人造太阳”,它的学名叫做“可控核聚变装置”。
顾名思义,它是通过人工的方法,模拟太阳产生光和热的原理,建造一个可受控地释放聚变能量的装置。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用磁场做成的、极其强大的“炉子”,在这个炉子里,我们让两种极轻的原子 “氘”和“氚,在超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碰撞、结合,生成一个新的、更重的原子,就在结合这一瞬间,一部分质量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
有人可能会奇怪,那现在核电站不是早就有了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就要说到“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天壤之别了。
现在的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技术,核裂变好比是“噼开”一个很重的大原子(如铀),虽然能获得能量,但会留下大量放射性“灰烬”(核废料),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之前日本核废料倾倒事件就是这么来的,核电站发生问题而产生大量的核废料,无处储存就直接倾倒大海,对于海洋生态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而 “核聚变”技术,则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有另外两大优势:
第一,它的燃料“氘”和“氚”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二,它需要极其苛刻的条件(上亿度的高温)才能维持反应,一旦设备出现任何细微的问题,反应就会自然停止。
简单来说,我们正在追求的,是一种燃料几乎无限、本质安全、且没有污染隐患的完美能源。
02 中国核聚变心脏——安徽合肥
说起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有一个地方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那就是安徽合肥。如果说中国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有一个心脏,那它一定在合肥科学岛上强劲地跳动着。
如今的合肥,已悄然崛起为全球聚变领域的核心枢纽。这里汇聚了全球数量最多的可控核聚变设施,形成了最完整的技术链条,被业内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聚变研究的“第一重镇”。
这一切的核心,都围绕着那座名为“东方超环”(EAST)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正是它创下1亿摄氏度“燃烧”1066秒的记录,挑战着人类对极端物理条件的掌控极限。
![]()
(东方超环EAST)
但合肥的故事远不止于EAST。这里正在编织一张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现,再到未来商业化的完整聚变创新网络。
下一代更强大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也落户于此,它被寄予厚望,要为未来真正的聚变发电站铺平道路。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一家家高科技企业也都开始在这里扎根,为“人造太阳”的诞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这种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吸引着顶尖人才。
以李建刚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科学家,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此。他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只想圆一个梦,就是把‘人造太阳’点亮,并且让它照亮未来。”
正是这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长期主义”精神,让合肥从当年的跟跑者,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领跑者。
03 在核聚变发展上,中国做对了什么
既然可控核聚变优势这么大,难道就只有中国在埋头苦干吗?
当然不是。这场可控核聚变的竞赛,早已是一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竞赛。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通过惯性约束途径实现了“能量净增益”,证明了聚变在科学上的可行性。欧洲则依托基础科研实力,在德国的仿星器、意大利的新装置上持续探索。
换句话说,这场核聚变的竞赛早已挤满了人,那么中国是怎么领先半个身位?
可控核聚变研发周期极长,动辄以数十年计,需要持续、稳定的投入。而中国已将可控核聚变能正式纳入“十五五”规划的前瞻布局范畴,明确了它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既有中核集团、中科院这样的“国家队”牵头攻克最核心的工程技术,组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打造“中国环流三号”(HL-3)、“燃烧等离子体实验超导托卡马克”(BEST)等大科学装置。
![]()
(中国环流三号(HL-3))
![]()
(“燃烧等离子体实验超导托卡马克(BEST))
同时,也有像新奥集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民营资本的活跃身影,它们在氘氚、氢硼等不同技术路线上大胆探索。
这种“主干先行,枝杈丛生”的多元格局,保证了战略方向,又激发了创新活力。
所以,中国的领先并非是哪个单一技术的突然爆发,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胜利。
可控核聚变的领先地位是国家长远战略的定力、完整工业体系的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04 拥有核聚变的未来
当“人造太阳”的光芒真正照进现实,它所点燃的将远不止是一个能源装置,而是一场席卷全球产业链的滔天巨浪。
最直接的颠覆,将发生在能源市场本身。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50 年可控核聚变发电成本有望降至0.1 元 / 度以下。我们现在依赖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将不再是能源舞台上的主角。这不仅仅是“换一种电来用”,而是意味着能源成本的结构性崩塌。
当然,这场能源变革不仅摧毁旧的能源市场,也将给我们带来价值数以万亿计的全新产业链。
目前,仅中国在规划和建设中的核聚变项目总投资就已超过1500亿元。这笔巨资正涌入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中。而围绕它们的是一批在关键部件上取得突破的技术。曾经需要高价进口、动辄等待18个月的高温超导磁体,如今已能在国内实现量产。
除了能源市场发生激变,廉价电力对高耗能产业也产生了致命吸引力。事实上,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早已与美国的聚变初创公司签署了远期购电协议,为的就是给未来狂飙的AI需求锁定终极能源保障。
谁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源,谁就握住了未来数字经济的命脉。
当然,通往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之路依然充满挑战,燃烧等离子体的长时间自持、能耐受极端环境的新材料研发,都是还未解决的困难。
但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全球超过百亿美元的私人投资涌入这个领域,本身就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我们这代人,有极大的希望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人类文明从“钻木取火”的化学能时代,一步跨入“人造太阳”的聚变能时代。
当那一刻来临,我们点燃的将不仅是核聚变的火焰,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文明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