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2025国家发展与金融创新”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活动旨在推动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精准分析金融创新趋势,助力金融领域从业者与研究者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围绕“国家发展与金融创新”主题,结合全球金融中心布局,通过阐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4个新”,就其建设历程、定位、特色,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的着力点进行了生动介绍和精彩解读。以下是屠光绍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四新”讲话的具体内容。
![]()
新生
—— 改革开放孕育的金融新力量
上海的金融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到上个世纪30年代,它已成为排名全球第三的远东金融中心,仅次于伦敦、纽约。但我们如今建设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新生”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而自主建立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推进,这一“新生”的金融中心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 1.0版(1992年起):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国家战略,这是最高层面的战略启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石。
◉ 2.0版(2009年起):2009年国务院出台“19号文件”,首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其中核心目标是 “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做出了系列重要的部署,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进程,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
◉ 3.0版(2020年至今):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它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 —— 不仅是国内金融资源的集聚地,更是连接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枢纽和战略平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生”,本质是适应改革开放需求、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结果。它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体制束缚,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上不断突破。但同时也需正视挑战:市场化机制仍需完善,法治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进程需加快,这些都是“新生”过程中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
新兴
—— 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全球金融新角色
当前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但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金融资源的配置并不匹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权、金融制度话语权方面占据优势,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随着近些年中国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和影响力增强,中国金融的力量也在进一步显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兴”,正是要填补这一空白 —— 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更要成为代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全球金融平台。这一定位的必要性体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是要促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让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金融枢纽”转变。
![]()
新型
—— 中国特色的金融中心发展新路径
全球成熟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有一定共性的发展规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要遵循国际一般规律,又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全球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一方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走出一条把全球一般规律、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路径。
这种“新型”的核心是“四个结合”:
国际规律与中国特色结合:学习西方金融中心的先进经验(如风险管理、市场机制),但要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党的领导等制度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路径。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一方面强化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中心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结合:我们需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和法制化改革,以深化金融改革为扩大金融开放打好基础,同时通过不断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带动更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实现改革+开放的双轮驱动和双翼发力。
金融中心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结合:经济与金融是相伴共生的关系,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为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反过来,通过服务金融中心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新质
——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新生态
“新质”层面的第一个核心是“服务新质生产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生产力、优化产业体系”这一目标,构建全方位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这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进程。
具体到服务科技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支持科创企业的系列举措,还要扩大风投、创投(PE/VC)规模,解决科创投资机构的融资问题。
“新质”层面的第二个核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数字化转型”。屠光绍将其分为两个方向:
◉ 一是金融数字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这是“用技术武装金融”。
◉ 二是数字化金融:基于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产品,这是“因技术创造金融新产品”。
他强调,只有将“金融数字化”与“数字化金融”融合,才能实现金融机构形态、金融行业业态、金融体系生态的全面升级,让金融更好地适配新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最后,他希望各方继续携手,继续办好国家发展与金融创新论坛,为金融强国战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多智慧。
内容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千图网

高金项目火热招生中…
欢迎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