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又至,佳节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缺憾,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羁旅情怀。千年以前,这份愁思也曾萦绕在远嫁塞外的王昭君心头,化作《妆台秋思》中不绝如缕的乡愁。
在《“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暨2025潘柏林陶塑作品全国巡回展·深圳站》的开幕式上,南风雅乐乐团正以这首经典古曲,拉开了展览的序幕,将现场观众带入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支由古琴、中阮、箫等传统乐器构筑的三人组合,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古典音乐,让沉淀百年的旋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
南风雅乐乐团
![]()
![]()
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领导与艺术家合影
·古曲新编:从《塞上曲》到《妆台秋思》·
《妆台秋思》源自清代琵琶套曲《塞上曲》,以王昭君出塞为背景,抒写了她远嫁异域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羁旅愁绪。这支被誉为“羁旅乡愁”经典代表的曲目,历经百年传唱,在南风雅乐的改编中,被赋予了当代艺术的呼吸与节奏。
段玉在介绍中坦言:“我们希望通过三个声部的融合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注入,让古典曲目与现代生活接轨,尤其是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传统文化。”
![]()
南箫演奏家段玉与观众分享古曲演奏心得
·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
南风雅乐的创作理念,不仅是对古曲的复刻,更是一场“古今对话”。他们以古琴的沉静、中阮的温润、南箫的悠远,构建出层次丰富的音响空间,既保留了原曲的哀婉意境,又融入了现代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理解。
![]()
·文化传承与原创力量 ·
除了《妆台秋思》,南风雅乐还展示了另一首由古诗词改编的原创作品《咏梅》。这个作品根植于古典诗词的意境,用吟唱的形式,融入了编曲家兼吟唱者李兴及乐团成员的个人创作灵感。南风雅乐的原创曲目,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厚的理解与创新勇气。
段玉强调:“我们三位成员都在持续创作,希望未来能通过更多舞台,展示中国音乐的多元面貌。”
![]()
编曲家李兴吟唱《咏梅》
·跨界融合:艺术与人文的共鸣·
这次表演不仅是音乐的展示,更与石湾陶瓷艺术作品展形成精神上的呼应——两者皆以传统技艺为根基,以当代语言为表达,共同诠释东方美学的延续与创新,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
![]()
妙手神韵--石湾陶瓷创意作品展暨2025潘柏林陶塑作品全国巡回展《深圳站》
![]()
·香如故,韵长存·
南风雅乐以三种非遗乐器——古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中阮(河南省非遗)、南箫(泉州市非遗,亦是联合国非遗“南音”的主奏乐器)——构筑三个声部,将经典的古典曲目进行现代化改编。
这场开幕表演,本身即是一场“双非遗”的精彩对话:一边是国家级非遗石湾陶塑的视觉艺术,在空间中凝驻永恒;一边是南风雅乐使用非遗乐器演绎非遗曲目的听觉艺术,在时间中流淌新生。二者共同诠释着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创新,乐团让古典曲目与现代生活气息相接,使更多年轻人与不熟悉古典音乐的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与接受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
![]()
南风雅乐的演绎,恰如乐音的歌词所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便时代变迁,古典精神依然能以新的形式留存、生长。
南风雅乐,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播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雅集又非遗,妆台秋思萦。
箫幽琴韵远,阮逸古音清。
三叠飞云驻,九回流水惊。
曲终人未散,菊月共霜鸣。
· The end ·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仓颉通文化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