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高校将学科竞赛列入人才培养“硬指标”?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3)》数据显示:有国家级赛事经历的毕业生,其面试通过率比无竞赛背景者高出41.2%;在获得offer前,平均接到面试邀请次数为3.7次,是非竞赛经历者的2.4倍。因此“学科竞赛成果”被视为仅次于“实习经历”的第二重要简历加分项,而一系列赛事也成为了学生能力外化、学习转化、综合素养成长的关键平台。
例如蓝桥杯大赛就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全国性IT学科竞赛。而北京建筑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子在第十六届赛事中不仅延续了以往的好成绩,还实现了多方面突破,获奖规模、质量和国赛竞争力都有明显提升。
![]()
首先,从获奖规模来看,该校省赛获奖人数达76人次,相较之前增长了近七成。再看获奖质量,省赛一等奖人数增加到13人,高等级奖项占比大幅提高,这为冲击国赛储备了更多优秀选手。晋级国赛后,该校入围人数增至15人,覆盖科目也从1个扩展到4个,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体现出北建大在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上的整体实力提升。
更不要说在具体赛道上,北建大既有传统优势的坚守,也有新兴领域的突破。C/C++程序设计赛道一直是强项,该校朱智睿同学能在这届大赛中拿下全国一等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时,北建大智科院还有王弘毅等不少学生也形成了清晰的成长路径,从之前的省一、国三进步到省一、国二,一步步提升;在新兴的Python程序设计赛道更是实现了从参与到领先的跨越。这届省赛中徐乐然、王梓安、王谦、庞程四人包揽一等奖并全部入围国赛,最终王谦荣获国二,让Python成为新的优势项目。
![]()
当然,北建大智科院学子在蓝桥杯大赛中能够实现从“强”到“更强”的跨越,背后也离不开该校日益成熟的竞赛指导体系和院系的强力支持。其智科院将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生态,为学生参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在高起点上持续突破,说明北建大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确实值得认可。
而得益于北建大智科院学子在蓝桥杯、中国虚拟现实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科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其毕业生在求职中也获得了企业更高的认可度。特别是智科院的人工智能专业,首届毕业生不仅有前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深造,还有多数入职国资委、中国航信等央、国企,升学、就业竞争力显而易见。
![]()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本科高校累计开展各类竞赛超28000项,年均参与学生人数超过960万人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赛事入围率逐年提升,成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维度之一。
北京建筑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蓝桥杯的持续突破,到多学科赛事遍地开花,证明了该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认可度。那么,对于想学真本事、找好工作的同学来说,这样一所既懂“卷竞赛”又能让学生“卷出成果”的高校,或许就是通往未来的“靠谱选择”。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