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隧道内景。中建五局华南公司供图
近日,随着“龙腾号”盾构机精准抵达接收井,由中建五局承建的国内超长穿海盾构隧道管网工程——广西深海管网项目盾构隧道全线贯通,联通北海市铁山东西港,为项目按期交付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次深海之下的极限挑战。项目全长约8km,其中跨海盾构段长约5km,隧道最大埋深45m,最高水压4.5bar,相当于成人手掌面积上承受近450kg重量,建设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交互穿越强透水粉细砂、黏土、基岩突起等多种复杂地层,施工难度高;超长距离、超高水压、复杂线路穿海掘进,安全风险高;下穿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高。面对“三高”挑战,项目量身定制“龙腾号”盾构机执行隧道掘进任务,全长123米,总重量955吨,开挖直径8.09米,为全国首台8米级使用整体式箱涵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项目团队对“龙腾号”整体结构布局、刀盘设计、推进系统、泥水循环系统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优化,使其全面胜任穿海掘进的高精度施工要求。
这是一次技术与意志的极致考验。面临始发井场地狭小、工期紧迫等难题,“龙腾号”盾构机采用“分体始发”方式,在项目团队科学管理和有序组织下,成功克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考验,13天完成分体组装并始发,29天完成三次分体吊装,实现整机掘进,分体始发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50%。面对“有限空间+交叉复杂工序+同步施工”多重难题,项目采用“管片拼装+整体式箱涵同步拼装”系统,搭载分体式机械臂和液压顶推系统,实现管片与箱涵“毫米级”协同定位,较传统分步工法效率提升40%,整体工期缩短约15%,月均掘进里程超500米,远超行业水平。
这是一次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项目采用动态智能保压系统,使盾构机在弱透水饱和砂层中实现地层“零扰动”,地表沉降控制在0.8mm内,底栖生物“零伤害”。同时,项目还为盾构机配备智能泥浆处理系统,实现泥浆“零排放”,单公里施工碳排放减少60%,实现盾构掘进与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双向奔赴”。
不仅如此,项目创立“博士创新工作室”,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行业大咖多次现场“诊脉”,成功攻克了长距离大纵坡运输、竖曲线急变坡操控、复杂地层浆液配比等多项“超级难题”,同时构建高精度管片、箱涵质量管控全过程体系,应用双层止水密封、同步双液注浆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助力成型隧道成为“零渗漏、零破损、零错台”的行业标杆。
据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北海铁山港、铁山东港、玉林龙潭等产业园区150余家企业生产尾水排放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助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开创向海图强新局面。(韦虹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