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峰会前夕,德法两国突然对华放出狠话,甚至考虑要启动被称为“贸易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以回应中国对稀土出口的正当管制。
![]()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还是那个可以随意对别国指手画脚的“旧欧洲”。
殊不知,今日世界已非昨日之天下,德法的所谓贸易“核威胁”,不过是一场既无实力支撑、又无内部团结的政治表演。
德法此次对华强硬的借口,是中国依法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
然而,这一措施是中国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稳定,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但德法却将其视为“经济胁迫”,甚至搬出从未启用过的ACI法案作为反制筹码。
这种反应,暴露出欧洲精英层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二十年前——那时中国是埋头发展的“打工仔”,而欧洲是规则的制定者。
事实上,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被动接受西方议程的国家。
![]()
从《反外国制裁法》到配套实施规定,中国已构建起完善的反制法律体系,覆盖签证限制、财产冻结、交易禁令等全领域。
若德法执意启动ACI,中国不仅有法律工具反击,更能在稀土、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让欧洲付出实质性代价。
德法的“核威慑”,更像是一场“二维象棋”对“四维围棋”的较量——前者还在纠结单一步骤,后者已布局全局。
德法此次高调对华示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掩盖内部日益深刻的分歧。
近年来,两国在防务、产业、能源等核心议题上屡屡对立:法国主张“战略自主”,推动欧洲防务独立;德国却仍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框架。
在联合武器研发项目中,两国因企业主导权争执不下,导致“未来空中作战系统”几近瘫痪。更不用说在农业补贴、财政纪律等传统议题上的长期对立。
这种“同床异梦”的状态,使得欧盟任何对华强硬政策都难以落地。
![]()
波兰等国虽附和德法,但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在经贸领域合作密切;匈牙利更是多次否决欧盟反华提案。
即便ACI法案被搬上台面,其启用需欧盟全体成员国同意,而德国自身也警告“可能面临经济反噬”。
一个连内部团结都难以维持的联盟,却想对中国展示“统一战线”,无异于纸上谈兵。
德法对华强硬的另一个误判,是忽视了欧洲经济的脆弱性。
受美国关税政策拖累,欧盟已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0.9%(欧元区)和1.1%(欧盟)。
德国经济更是陷入技术性衰退,汽车产业若失去中国市场,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此时对中国挥舞“贸易大棒”,无异于在自家屋顶凿洞。
反观中国,不仅拥有稀土这一“王牌”,还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持续突破。
以安世半导体事件为例,荷兰政府冻结中企资产后,中国随即采取对等反制,叫停特定芯片出口。
![]()
这种精准反击让欧洲意识到:在全球化产业链中,中国已从“依赖者”转变为“不可或缺者”。若德法坚持对抗,欧洲的高端制造业、绿色转型计划乃至经济复苏,都将首当其冲。
面对德法的威胁,中国并未陷入情绪化对抗,而是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姿态从容应对。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视频会谈,既明确阐释稀土管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也承诺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这种既划清底线又留有余地的做法,与德法的虚张声势形成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及实施规定,构建起一套精准反制体系。
该法规不仅将“协助外国制裁中国”的行为纳入打击范围,还鼓励专业法律机构为企业提供支持。
这意味着,若德法启动ACI,中国不仅能从贸易领域反击,还可依法对参与制裁的欧洲企业与个人实施限制。
![]()
这种“法律盾牌+战略资源”的组合,让中国的反制既有法理依据,又有实际威力。
德法对华的“核选项”威胁,暴露了某些欧洲政客仍沉迷于殖民时代的霸权旧梦。
但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今日之世界,也不再是西方单方面定义规则的游戏场。
德法若真为欧洲利益考虑,就应停止这种毫无意义的恫吓,回到对话与合作的轨道上。
毕竟,在多极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谁还在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谁就注定被时代抛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