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派科、安派科生物、安派科俞昌博士、安派科多癌症检测、俞昌博士泛癌种筛查、多癌症筛查
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教室,到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多个物理实验室,再到三家世界500强美国企业的芯片洁净室,俞昌博士的跨界之路从未停歇。
在美光科技芯片洁净室里,这位物理学博士完成了一场惊艳的“化学革命”;在嘉伯特微电子,他又成功实现了从技术专家到管理者的完美转型。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俞昌博士的跨界人生,探寻他如何从立志成为小儿科医生,到以物理学家的独特视角,一次次突破学科边界,完成从科学家到产业革新者的蜕变。
初入职场:物理学家的“化学革命”
结束学业后,俞昌博士踏上了充满挑战的求职之路。彼时他已肩负养家重任,而精准匹配博士学历的岗位却寥寥无几。在软件公司、AT&T贝尔实验室和美光科技之间,他最终选择加入美光科技,担任芯片工艺工程师,主要负责PVD、CVD和CMP等先进芯片的工艺研发。
入职后的首个任务就是一项全球首创的挑战——用激光快速融化铝薄膜并使其流入二氧化硅洞孔、形成金属塞子。经过半年反复试验,俞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该技术存在固有缺陷,不适合产业化。尽管项目未能成功,但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
美光科技一开始就让我学到了敢想敢干、敢于采用不同方法的思维方式,这对我帮助极大。
随后,他迎来了在美光科技的第二个重大挑战。当时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正在成为顶级芯片最新、最重要的工艺制程,包括金属薄膜抛光液在内的许多关键化学机械抛光液尚无供应商能够提供。公司将这个重要的挑战性任务交给了俞昌博士——开发金属化学机械抛光液工艺,其中研发金属钨薄膜化学机械抛光液更是重中之重。
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物理学家通过大量抛光液化学配方的实验,迸发出诸多创新火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来改变行业格局的“双氧水方案”,即采用弱氧化剂双氧水作为金属薄膜抛光液的氧化剂【Chris C. Yu, et al., 美国专利号# 5,209,816;专利申请日:1992年6月4日;专利授权日:1993年5月11日;俞昌博士有关双氧水应用于芯片金属化学机械抛光的其他专利: 美国专利号# 5,225,034, 美国专利号# 5,354,490】。
这是一项颠覆性的创新。倾向于使用强氧化剂的化学家们通常不会选择弱氧化剂作为抛光液的氧化剂,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完全符合芯片行业多方面的苛刻要求:高洁净度(电子级离子浓度)、pH值中性,且环保。
想做全球领先的第一人,一定要有勇气、不怕失败。虽然第一个人很可能会失败,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创新这件事完全可以平民化、大众化。
再露锋芒:从技术到管理的跨界跃迁
1994年,俞昌被摩托罗拉看中,担任资深工艺工程师,主要负责芯片后端工艺制程的研发。他继续在先进芯片工艺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且在多个知名芯片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
![]()
随着在业界声名鹊起,不久后他收到了纽交所百年老牌上市公司嘉伯特抛来的橄榄枝。这家在1995年开始规划进军芯片行业的化学公司,急缺顶级芯片人才引领产品研发。
彼时,全球芯片行业普遍采用含高金属离子的金属抛光剂,相关工艺仍深陷强氧化剂抛光液导致的金属离子污染和腐蚀困境。俞昌博士创新开发的颠覆性双氧水抛光液方案虽然屡遭化学专家质疑,但他始终力排阻力、坚定信念,坚持实验和持续创新,最终引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抛光速率低等产业化过程中的多项难题。
在这个阶段,俞昌博士再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批量生产到大范围应用的技术研发,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而曾经那个备受质疑的双氧水方案,最终成为全球芯片制程的重要解决方案。至今,该方案仍作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全球芯片化学机械抛光,包括重要的铜互连工艺制程。
尽管是初次担任重要管理职务,俞昌博士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短短四年间,他带领团队开发出核心化学机械抛光产品,将双氧水方案成功产业化,使其所在部门一跃成为全球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市场份额超过80%。2000年,该部门在纳斯达克独立上市,创下20亿美元市值,这项创新至今仍是全球芯片抛光的主流工艺。
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了大创新的丰硕成果,也深深地在我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而且,我领悟到要大创新,就必须坚定信念,不要惧怕专家们的质疑和挑战。
勇者思维:解决创新问题的方法论
回顾在多家美国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工作经历,俞昌博士感慨良多。
不论是作为工程师还是技术骨干,俞昌在每个岗位上都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全局视野和团队领导力。他特别提到:“在嘉伯特带领团队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如何跟每一个人对话,同时也要具备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在技术上快速成长,更磨炼了他的心智。虽然创业的种子已然萌芽,但他仍旧选择先脚踏实地积累突破性经验和管理能力。
弱者胜强的案例到处都是,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赛道。创新不在于你来自哪个学科,而在于你能否用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的本质。
![]()
从实验室到纳斯达克的敲钟台,俞昌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个物理学家到产业革新者的跨界蜕变。那些曾被专家质疑的方案,最终成为行业标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反而成就了最精彩的突破。
下一期,我们将见证俞昌博士的归国创业历程,看这位永不停歇的创新者,又将如何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开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跨界征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