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期故事关键词:饰品设计之美-
饰品佩戴方式的不同,能够体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以及所秉持的文化精神。
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身份,这些身份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而身份认同 (identity) 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包括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从文化角度看,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中国古代有舆服制度,通过服饰辨尊卑、等级,明朝末年出现的舆服乱象,反映了礼法制度的动摇。饰品设计中的身份认同与关系叙事的结构设计不一样,有着佩戴方式的不同和材质选择的差异等突出表现。
饰品佩戴方式的不同,能够体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以及所秉持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组玉佩作为一种佩戴方式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通常佩戴于君王、贵族等统治阶级的颈部、肩部、腰部等,不包括脚部、手部的玉质饰品。组玉佩造型复杂,通常由玉璧、玉璜、玉环、玉珠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数量与玉佩的长度直接反映了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尊贵程度,部件越多、玉佩越长,越能彰显佩戴者的权力与尊贵,以及传达其对神灵、祖先以及天命的敬仰和顺从。如,山西博物院的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由204件玉器组成,复原长度达158厘米,由玉璜、玉珩、玉管、绿松石珠、玉雁、冲牙等组成,冲牙位于组玉佩的下部,行走时,冲牙与两侧的玉璜相撞发出悦耳的声音,起到正举止、步态的作用。以楚玉为例,玉璧的圆形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具有“和合”与“圆满”的文化内涵;而玉佩的形态象征着权力、威严和神圣的血统。对于王室贵族而言,佩戴这些玉器不仅是装饰,也是对其统治权力的彰显。从楚玉纹饰的角度看,星象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同时还包括太阳纹、东皇太一纹和云纹等,体现了楚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些纹饰不仅增强了玉器的神秘性和仪式感,同时也强调了玉器所蕴含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运动美感,反映了楚人对宇宙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敬畏与追求。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举办的一场名为“珠宝与身体”的大展中展出的藏品“衣领”,由海菊蛤贝壳、黑色石头珠及棉花制作而成。
另外还展示了公元前15世纪的一套法老夫人的珠宝,除了埃及常见的宽领圈、臂环,还有金手指套、金拖鞋和金脚趾套,黄金戴满全身意在佑护他们往生来世。拜占庭严格控制珍珠等宝石的使用,认为珍珠具有神奇的力量。拜占庭帝国修辞学家尤西米奥斯·马拉克斯曾经这样赞颂他们的皇帝:“您的威权借由王座、冠冕与珍珠点缀的长袍彰显于世。”当时的语境下,贝壳、黄金、珍珠是昂贵、稀缺的代名词,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图 4⁃9是课题组为湖北省博物馆设计的纯金串珠手镯,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要造型元素,包括编钟纹样与T型敲钟槌,编钟支架上的漆器纹饰、花朵浮雕、小兽等,展现钟鸣鼎食的古代贵族生活。
![]()
贾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它是弥足珍贵的史前文明实物资料,对于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体现了中国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图 4⁃10是课题组带领学生设计的以贾湖骨笛为创作灵感的点翠黄金饰品,对古老文明进行现代转译,该作品获得当年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设计奖项。
![]()
本文节选自|《饰品设计之美:文化与价值传递》
作者|彭红 刘喆倩 著
![]()
About us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