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15日,一个看似平凡的傍晚,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赛”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与官河卫生院之间紧张上演。一条动态心电数据、一连串紧急电话、一路风驰电掣的奔赴,以及一场争分夺秒的介入手术,共同勾勒出赣榆区医共体心电诊断中心、赣榆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高效协同、护佑生命的动人图景。
下午5:25,警报在云端拉响
当天下午5:25,赣榆区人民医院医共体心电诊断中心卢主任,像往常一样审核着由基层卫生院上传的心电图数据。然而,一份来自官河卫生院上传的动态心电图,让她的神情瞬间凝重起来。图谱显示,患者的心电图在监测期间出现了3次明确的“心肌损伤样改变”——这是心脏正在发出强烈求救信号的标志。更危险的是,最后一次记录,即在患者取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时,这种异常改变并未缓解。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卢主任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位极高危的患者,心肌可能正处于持续缺血甚至濒临梗死的边缘,生命危在旦夕。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卢主任没有丝毫耽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流程。
![]()
下午5:30,一场紧急的生命联络网迅速铺开
第一个电话,直接拨向了官河卫生院心电图室的闫玲医生。“闫医生,刚上传的动态心电图患者情况万分危急,必须立刻找到他!”电话这头,是卢主任斩钉截铁的预警。
电话那头,闫玲心头一紧,她深知这份诊断报告的分量。然而,一个棘手的情况摆在面前:患者已在回家的路上,并未在医院停留。茫茫人海,如何第一时间找到他?
闫玲医生立刻行动起来,她迅速翻看病历资料,查找患者的联系方式。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努力让自己的语气保持镇定,但话语却清晰而有力:“您好,我是赣马二院的闫医生。您的动态心电图结果非常不好,有生命危险,请您和您的家人以最快速度赶往赣榆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那边已经为您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在区人民医院,另一条“生命线”也已同步接通。卢主任已将患者情况迅速通报给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瞬间激活:急诊科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准备接诊;心内科朱时法主任介入团队闻讯而动,手术室准备就绪,导管室随时可以开启——一张无形的救治网,已在医院内部高效织就。
![]()
傍晚时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途中上演
从官河到赣榆区人民医院,约20公里的路程。对于这位尚不知自己已身处险境的患者而言,这是一段寻常的归途;但对于参与救援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来说,这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未知与煎熬。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车辆疾驰在通往区医院的公路上。而医院的电话追踪也一路随行,一方面确认患者位置,给予必要的指导以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将最新信息实时反馈给急诊科,确保无缝衔接。
晚上,无缝衔接的生命接力
18:34,当患者的车辆终于驶抵赣榆区人民医院急诊大门时,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迅速上前,将其平稳转移至抢救床。预检、评估、抽血、建立静脉通路……所有流程在“绿色通道”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早已待命的心内科专家团队迅速会诊,结合心电诊断中心的精准判读,确诊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立即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19:15,患者被直接送入导管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下,介入团队迅速找到了堵塞的冠状动脉,并通过植入支架,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恢复了心肌的血液供应。
20:15,手术成功完成,当血流重新灌注到缺血心肌的那一刻,一场潜在的致命危机被彻底化解,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
高效联动:医共体价值的生动体现
这场跨越20公里、涉及两家医疗机构、多个科室的“生死救治”,从发现险情到成功手术,全程环环相扣,紧凑高效。它不仅是对一位患者生命的成功挽救,更是赣榆区医共体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压力测试。
赣榆区医共体心电诊断中心,作为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的枢纽,让基层卫生院拥有了三级医院的诊断“大脑”,使得患者在乡镇就能享受到区级专家的精准诊断。而赣榆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畅通的上下转诊机制和应急响应流程,则确保了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最快、最有效的治疗。
“这次成功的救治,充分体现了区域医共体模式、我院国家级胸痛中心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畅通生命急救通道方面的价值。”卢主任在回顾整个过程时感慨道,“它证明了我们建立的这个网络,是真正能够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
通讯员 陈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