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311字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病毒感染后进行“ 核酸检测 ”,老少妇孺人尽皆知,但给肿瘤细胞“ 做核酸 ”可能不是人人都知道的。肿瘤患者的病理报告中,会经常看到“ 建议加做基因检测 ”等语句,临床医生在问诊时也常会询问肿瘤患者“ 基因检测做了吗?”。那么,肿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呢?
核酸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包括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两大类,负责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与传递。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 DNA 片段,它犹如一张图纸,决定着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健康、衰老等息息相关。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的异常有关。正常人体细胞在不断地分裂,伴随着基因不断地复制,每一次复制都有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被称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虽然极低,但人体有上万亿的细胞在不停地复制,随着复制错误的不断累积,加上人体的修复和清除机制未能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最终演变成凶恶的癌细胞,因此癌症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病。
对疑似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是检测人体细胞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的特异性遗传物质RNA,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对肿瘤患者的病变组织或细胞等进行基因检测,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病理诊断是病理诊断技术发展的最新分支,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肿瘤基因诊断,它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肿瘤患者手术标本、穿刺标本、脱落细胞、血液以及体液等标本的基因变异信息进行分析,在分子水平上出具基因诊断报告,从而预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协助肿瘤诊断和分型,指导靶向治疗,以及进行预后判断等。分子病理诊断是“ 精准医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病理医生常常被认为是癌症基因密码的“ 破译者 ”。分子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辅助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子分型
分子病理诊断与常规病理诊断相辅相成,一方面,分子病理检测前需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对待检标本进行评估,确保标本中有病变细胞成分并具有一定的含量,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假阴性。另一方面,对一些常规病理诊断困难的少见或疑难病例,分子病理检测可以在基因水平上辅助判断病变类型,帮助病理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领域包括软组织肿瘤、骨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因为这些系统的肿瘤形态相似,单靠显微镜下的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无法满足诊断需求。此外,分子病理检测也常常运用在肿瘤分子分型中。例如,传统的子宫内膜癌风险分层( 预后好坏 )和治疗选择主要依赖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分为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然而组织学分型之间常存在交叉重叠,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传统二分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无法满足临床对于精准治疗和预测患者预后的需求。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根据子宫内膜癌基因变异特征,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种类型 :POLE 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p53 野生型和 p53 突变型。新的分子分型可以更好、更精准地指导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后。
2. 指导肿瘤靶向药物治疗,预测治疗反应
恶性肿瘤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知道了病因,就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应用到临床。传统的化疗药物就像霰弹枪,可以杀死癌细胞,但是精准度低,不仅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杀伤,还会引起不良反应。靶向药物如同高精度狙击枪,可以精准地消灭癌细胞,起效快、效果好,基因检测技术则是这把狙击枪上的瞄准镜,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 年版 )》中指出,有明确作用靶点的靶向药物须检测相应基因靶点后才能使用。对有靶向药物可选择的肿瘤进行分子病理检测,可以为患者的个体化诊疗保驾护航。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在患者出现耐药进展后,分子病理检测还可以帮助患者寻找耐药的原因,以确定下一步的用药方案。以下几种肿瘤的分子病理检测在临床上开展得最为广泛。
(1)肺 腺 癌。常需 要 检 测 的 靶 点有 EGFR、ALK、ROS1、RET、MET 等,以上靶点均有相应的靶向药获批。
(2)结直肠癌。主要检测靶点包括微卫星稳定性(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结直肠癌患者可选择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 )和KRAS、NRAS、BRAF 等基因(RAS、BRAF 基因未发生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选择EGFR 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物治疗 )。
(3)乳腺癌和胃腺癌。乳腺癌和胃腺癌患者需进行 HER2 基因检测,如果存在 HER2 基因扩增,可使用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等,疗效较好。
3. 指导肿瘤遗传和预后风险评估
分子病理检测还可以用于肿瘤遗传风险的评估和预后预测。例如美国某著名女影星有乳腺癌的家族史,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BRCA1 基因( 乳腺癌易感基因 )突变,于是进行了预防性乳腺切除。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主要评估受检者未来患癌的遗传风险的高低,一旦发现基因有突变,可以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干预,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还能提醒直系家属进行胚系检测来评估罹患肿瘤风险。在预测肿瘤预后方面,以子宫内膜癌为例,POLE 超突变型患者预后最好,即使是高级别,也不需过度治疗 ;p53 突变型预后最差,需及时给予辅助放化疗 ;错配修复缺陷型和 p53 野生型预后处于四种类型的中间位置。
精准医学的发展使人们从基因层面上认清了肿瘤发病的根源,相应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分子病理检测可以帮助肿瘤患者精准诊断,实现精准治疗。肿瘤患者应好好配合检查,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基因检测结果和各种因素,制订出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