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6 日,江西上饶的李女士和朋友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野外徒步。她们误把一处看似 “野生蹦床” 的区域当成玩乐之地,蹦跳之后才匆忙离开,只因遇到了两条蛇。李女士事后心有余悸地讲述,当时山中没有信号,她们徒步拍摄近三小时,遇到蛇后极速撤离还花费了一个半小时。她直言:“要是被咬,山里难走、车进不去,根本没办法求助。” 回到家发布视频后,看到网友评论才知道自己踩踏的竟是蛇窝,真是后怕不已,同时也提醒大众千万别效仿这种危险行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网友猜测这是眼镜王蛇的巢穴,并非毫无根据。从央视科教频道关于眼镜王蛇巢穴的纪录片来看,李女士所踩的 “蹦床” 与眼镜王蛇的巢穴极为相似。眼镜王蛇建造巢穴十分巧妙,通常是为繁殖做准备,这也和李女士遇到两条蛇的情况相契合。一旦巢穴被破坏,眼镜王蛇很可能会弃巢。
不得不说,这个知识点确实比较小众,很多人并不了解。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脚感舒适,难免会让人多踩几下。可一旦遭遇蛇咬,那后果不堪设想,足以致命。李女士得知风险后,产生后怕心理也是人之常情。
这件事也给所有野外徒步爱好者敲响了警钟。野外徒步,多掌握一些知识总是没错的,大自然看似平静,实则处处隐藏着风险。如今,有些人野外徒步过于草率,“说走就走”,完全不考虑天气变化以及野生动植物带来的潜在危险。甚至有人连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这种基本常识都没有,将山下温度等同于山顶温度,更低估了山上气候变化的无常,这也导致了不少失温死亡的悲剧发生。
![]()
就拿李女士来说,踩到铺满树叶且松软的地面时,就应该提高警惕,思考这是不是人为布设的陷阱,避免掉落的风险。在野外,救援难度极大,一个小小的不当举动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比如被蛇咬伤,野外救援困难重重,蛇毒扩散迅速,蛇的种类又不易识别,一些医院还缺乏相应的治疗血清,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李女士的经历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后,不少专业户外爱好者也纷纷留言补充细节。一位资深登山向导指出,眼镜王蛇的巢穴通常位于隐蔽的灌木丛或枯叶堆中,表面蓬松的结构能保持恒温,而人类踩踏不仅可能激怒护巢的成蛇,更会破坏蛇卵的生存环境。他建议徒步者遇到类似情况应“缓慢后退”,避免突然动作刺激蛇类攻击。
事实上,野外遭遇蛇类的正确处理方式恰恰与人的本能反应相反。生物学家在评论区科普:当发现蛇时,保持静止观察比转身逃跑更安全。多数蛇类攻击距离不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一,且蛇的直线移动速度远快于人类的折返跑。若李女士当时能冷静打开手机闪光灯拍摄(即使无信号),或许能帮助后续专家快速辨别蛇种,为可能的救援争取时间。
这场虚惊也暴露了徒步装备的常见误区。有救援队员提到,李女士团队未携带卫星通讯设备是重大疏漏。如今轻量化的北斗卫星终端仅手机大小,关键时刻能一键发送定位求救。此外,压缩绷带和蛇毒吸吮器(需配合正确手法使用)也应列入徒步基础装备清单,而非仅仅依赖“快速下山”这种充满变量的自救方案。
![]()
评论区里一位驴友的反思获得高赞:“去年我在云南徒步时,也曾把一片苔藓地当天然坐垫休息,后来才知道下面是濒危物种疣螈的产卵区。现在我们总说‘敬畏自然’,但真正的敬畏或许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条留言下,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参加“无痕山林”培训的照片,还有人组建了本地徒步知识分享群。
在野外,我们要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对于徒步爱好者而言,多学习知识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毕竟自己才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除了准备好物质装备、规划好线路、制定应急计划之外,也一定要多学习野生动植物知识。宁可高估风险,也绝不能因为无知而无畏,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不知道大家对李女士的经历有什么看法?你在野外徒步时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从彼此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更好地享受徒步的乐趣。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