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花了2万,投标时直接被拒!”上海某汽配企业负责人的遭遇,折射出当前ISO认证市场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在认证热潮下,众多企业正陷入“投入大、回报低”的困境。
![]()
一、认证乱象:80%企业曾陷低价陷阱
“6000元包过”“一周下证”的承诺让不少企业心动。某汽修企业通过非备案机构拿证,结果在80万元政府项目投标中因证书无效被拒。
“正规认证必须经过四个环节,”上海朗铭专家指出,“前期诊断、体系搭建、内审管评、审核颁证,缺一不可。”数据显示,超80%的企业曾因选择低价机构吃亏。
二、文件模板化:采购流程与现实严重脱节
某零部件企业照搬网络模板,文件要求“采购层层审批”,实际却是“小额采购无需审批”。这种“两张皮”现象成为认证失败的常见原因。
专业机构的做法是:
组织各部门骨干参与
针对行业特点定制模块
将风险评估等实际需求融入体系
三、内审短板:焊接缺陷竟无人发现
“很多内审员只会查文件,不管执行效果。”某汽车空调企业的“冷凝管焊接工艺缺陷”在内审中从未被发现,直到第三方审核才暴露。
专业内审培训应包括:
→ 标准解读+审核技巧
→ 持证上岗制度
→ 问题闭环整改机制
四、持续改进:认证不是终点
某轮毂企业获证后未更新体系,新材料应用半年后,因“体系未适配业务”被开不符合项。
持续优化服务要点:
季度体系诊断
标准换版培训
结合降本增效目标
结语
认证本质是管理“体检”,非“拿证游戏”。选择机构需考察:行业经验、定制能力、持续服务。专业辅导能让认证从“负担”变“资产”,助力企业市场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