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当你正享受着酸菜鱼的美味时,制作这些酸菜的工人可能正在池子里抽烟吐痰。近日,辽宁兴城一段酸菜池作业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男子叼着烟卷翻动酸菜,不时向池中吐痰的行为令人作呕。更值得玩味的是,从视频曝光到执法部门连夜扣押问题产品,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这场由网友随手拍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揭示了自媒体时代公众监督的全新力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事件回顾:一条视频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
![]()
image
10月26日,一段拍摄于辽宁兴城某酸菜企业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画面中,身着工作服的男子站在腌渍池内,手持钢叉翻动酸菜的同时,嘴角始终叼着燃烧的香烟,更不时向池中随意吐痰。这段仅几十秒的视频迅速突破百万播放量,"酸菜池抽烟吐痰"话题直冲热搜。
![]()
image
令人欣慰的是,当晚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启动执法程序。次日通报显示,问题批次酸菜被全部扣押销毁,涉事企业接受调查。通报中特别提及"感谢网友监督",这种官方表态在过去相当罕见。从视频曝光到执法介入的极速响应,凸显出公众监督正在成为弥补监管盲区的关键力量。
全民监督时代:手机镜头成为执法"第三只眼"
这起事件完美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监督模式的革新。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监督者,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则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网友随手拍下证据、社交平台发酵传播、执法部门快速响应的闭环,构建起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对比传统监管流程,这种模式的效率优势显而易见。常规抽检可能数月才能覆盖所有企业,而网络曝光却能实现分钟级的违法发现。尤其对酸菜生产这类隐蔽性强的环节,工人抽烟吐痰的行为很难通过常规检查被发现。此次"连夜执法"的响应速度,正是公众监督倒逼行政效能提升的生动例证。
监督的边界:鼓励参与与法律风险并存
官方通报中"感谢网友监督"的表态具有标志性意义。这种正向激励可能催生更多"吹哨人",但公众监督也面临现实困境。拍摄者可能遭遇企业追责,甚至被指控侵犯隐私。《食品安全法》第12条虽明确鼓励举报,但实际操作中仍需把握法律边界。
值得警惕的是,监督行为本身也需规范。拍摄场合是否涉及商业秘密?视频内容是否经过剪辑?这些细节都可能让善意的监督演变为法律纠纷。公众在行使监督权时,应当注意保留原始证据,避免进入非生产区域拍摄,确保监督行为合法合规。
舆情倒逼下的整改困局:从危机公关到长效治理
涉事企业的表现折射出食品行业的普遍问题。工人敢在酸菜池抽烟吐痰,说明日常监管形同虚设;事件曝光后的快速整改,又暴露运动式管理的弊端。这种"舆情来了严查,风头过了松懈"的应对模式,根本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构建三重预防体系:企业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公众保持理性的监督热情,监管部门完善举报响应流程。只有当舆情压力转化为日常管理动力,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反复上演。
这场酸菜池风波让我们看到,每个人手机里的镜头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公众监督不能止于个案曝光,更需要转化为制度化的共治机制。当监管部门、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舌尖上的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下次当你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时,请勇敢举起手机——你的每一次监督,都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