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天辽地宁 赋“能”焕“新”

0
分享至



▲图为辽宁省葫芦岛市徐大堡500千伏核电送出工程。姜岩/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辽宁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底子较好,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

辽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名,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且科教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秀美,文化独具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辽宁考察调研,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深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锚定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辽宁主动扛起“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的重大使命,以清洁能源强省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辽宁立足绿色高质量发展,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

老基地新面貌——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见实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满怀真情地说:“我十分牵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党中央投入大量资金解决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很有必要,也很值得。”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很多城市因能源资源而建,因能源资源而兴,但也随着能源资源枯竭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后劲不足等压力,形成采煤沉陷区等难题。不等不靠不观望,辽宁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形成自身独特而宝贵的经验。

今日的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绿草茵茵,空气清新。这座始采于1901年的老矿,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便肩负起能源保供重任,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约3亿吨、油母页岩超5亿吨,成为我国露天开采史上开采时间最长的煤矿,被称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

资源枯竭压力之下,如何蜕变?西露天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打出一副漂亮的“生态牌”。

“目前,西露天矿生态修复面积超矿坑总面积70%,完成复绿面积12240亩,栽植苗木407余万株。今年,又完成矿坑西端帮28—3区域百亩特色经济示范林生态实验区建设,逐步打造集绿色赋能、生态涵养、红色文旅、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国家级矿山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示范区。”抚顺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化挑战为机遇,西露天矿主动投入辽宁全面振兴,把矿坑综合治理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建成西舍场光伏发电项目、抚顺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百年矿山华丽转身,不仅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也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面对类似难题,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同样交出高分“答卷”。

在国家电投阜光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场区内,十余台风机迎风旋转,将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阜新曾是名副其实的“煤电之城”,如今,新能源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装机达560万千瓦,占比74.64%。在建的170万千瓦风电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同时已启动140万千瓦风电项目。

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雏形初现,如何保障清洁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阜新已形成以500千伏阜新变、丰田变为中心,以北部、南部、东部3个220千伏供电系统为支撑,分层分区、结构清晰、安全可控、灵活高效、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主干网架。”国网阜新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阜新地区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50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1368千米,新增变压器总容量450万千伏安,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主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新能源消纳和送出能力大幅提升。

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圆心,阜新描绘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百姓幸福生活的同心圆。截至2024年底,阜新煤炭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降至1.9%以下,新能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近7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电“满格”乡村兴——

城乡融合发展底气足

今年盛夏时节,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山脚下的“五彩稻田”色彩斑斓。站在高处俯瞰,“祝福祖国、家国情深、感恩奋进”字样清晰可见,充满绥中风情的水上长城图案吸引八方来客。不远处,国网辽宁电力(葫芦岛绥中)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穿梭在稻田间,查看水井泵房抽水情况,为稻田管理人员宣传安全用电知识。

2024年8月,祝家沟村遭受严重洪灾,入冬前41户村民搬进重建的新居。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祝家沟村察看受灾区域,详细询问当时房屋被淹和村民转移情况,随后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结合视频、展板了解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叮嘱当地干部务必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确保温暖过冬。当得知村民“自己的希望是把生活过得更好”时,总书记高兴地回应他,你们的希望也就是我们的希望,党和政府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强大依靠。

如今的祝家沟村,早已褪去洪灾阴霾,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旅游让这个小山村热闹起来,道路两旁果树成林,新建成的大红灯笼形状蓄水“天池”,以稻田为画布、以秧苗做彩笔的“五彩稻田”,干净整洁的农家院,热情迎接八方游客。今年4月,祝家沟村举办了梨花节,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精选推出的32条“花期乡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乡村兴旺,“满格”电能有保障。

“从灾后重建到梨花节保电,再到引水上山工程、‘五彩稻田’项目,供电公司总是想在先、干在前,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产业布局统筹协调。”说起电力保障,祝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丽满是感激。如今,在充足电力护航下,祝家沟村陆续建成8个水果恒温库,用来储存白梨、苹果等当地特色水果,还有5个全智能大棚目前正在种植蓝莓。“未来,我们要把祝家沟村打造成全省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地,让农村更有活力、让农民的钱包更鼓!”王丽丽信心满满。

祝家沟村灾后重建只是辽宁电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以电力为纽带,辽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动机制,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辽宁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底子较好,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丹东獐岛,昔日闭塞落后的小渔村蝶变为零碳海岛,实现全电厨房、全电民宿、电能采暖等多场景应用。无论做饭还是取暖,獐岛实现全部电气化,清洁取暖率达100%。同时,国网辽宁电力在獐岛实施亮化景观改造、观景电梯建设等,助力獐岛旅游产业发展。

以能源筑基石,以产业促融合。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推进,辽宁城乡融合发展底气更足。近年来,辽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更清洁更智能——

绿水青山话未来

青山苍翠,天蓝海碧。海洋、河流、湿地、山川、森林、草原、冰雪……各种生态场景一应俱全,辽宁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勇担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使命。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实干担当奋发作为。辽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浓度连续4年全面达标,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7%,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标。截至目前,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0%,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3%,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健康河湖占比超八成。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曾因煤矿开采污染而污浊发臭的浑河,如今水光潋滟、风景秀美,成为沈阳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曾让农民发愁的水稻秸秆,如今被打包加工成生物质燃料,让农民摆脱负担的同时,更实现增收。在自然中感受美感,从自然中获得信心,辽宁人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者与受益者。

美丽辽宁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拼图,美丽辽宁的建设之路也是能源绿色智能转型之路的生动诠释。

在国网辽宁电力信息通信分公司,辽宁省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序运转,电、煤、油、气、水、风、光、储等多种能源数据实时汇聚。以能源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电—碳计算模型”,全省碳排放测算的时效性和可推广性得到大幅提升,为企业生产线流程监测提供更多可能。

在沈鼓集团,光伏发电板整齐地覆盖在厂房屋顶,每年可发电1600万千瓦时,满足厂区三成以上用电需求,今年投运以来已减少碳排放5000余吨;以燃气辐射器采暖替代化石能源取暖,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千吨。

在鞍钢集团,能源集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全公司130余个能源操作站的电量、电价等信息,钢铁全流程降碳“触手可得”;万吨级流化床氢气炼铁工程示范项目核心设备正开展工业化试验,氢冶金将在未来3—5年内发挥更大作用。

不止于此。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辽宁2024年累计新增农村清洁取暖改造37.5万户,累计完成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696个,完成454台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推动803家企业开展新一轮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整治。

能源的含“新”量高了,环境的含“绿”量足了,发展的含“金”量多了。辽宁以“共和国长子”的赤诚之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这片热土上实干奋进,绘就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东北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文 | 本报记者 别凡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能源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能源网
《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官网官方账号,专注能源行业报道的垂直媒体,是能源专业产经传媒平台。
50700文章数 7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