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徐悲鸿 壬午(1942年)作 喜上眉梢 立轴
作者:徐悲鸿
创作年代:壬午(1942年)作
尺寸:84×2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孝衡先生惠教。悲鸿。壬午。
钤 印:徐悲鸿
鉴藏印:养辉珍藏
萧平题裱边:喜上眉梢,黄养辉先生旧藏之徐悲鸿先生真迹。梅枝疏简,喜鹊传神,自具其妙也。养辉先生为徐先生高足,画签亦其书。戈父萧平观并识。钤印:萧·平
出 版:《荆壁藏辉—黄养辉父子女作品及收藏展》,第1-2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版。
展 览:“荆壁藏辉—黄养辉父子女作品及收藏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10月14日至21日。
![]()
丹青寄福·笔墨传情——徐悲鸿1942年《喜上眉梢》立轴的艺术解码与人文观照
——从抗战赠礼到世纪典藏的吉祥符号
一、战火中的温情馈赠:1942年的创作语境
1942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徐悲鸿在重庆、成都等地频繁举办筹赈画展。这幅赠予"孝衡先生"的《喜上眉梢》立轴(84×25cm),以设色纸本绘梅枝喜鹊,蕴含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双重情感:
- 家国情怀:梅枝的虬曲刚劲暗喻民族气节,与同期《群马图》(1941年作)的昂扬精神一脉相承
- 私人情谊:题识"惠教"二字体现文人雅赠传统,类似1943年赠华莱士《竹鸡图》的外交礼品逻辑
黄养辉(徐悲鸿嫡传弟子)的鉴藏印,更构成师徒谱系的物证。2013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展览中,此作作为"荆壁藏辉"特展开篇之作,凸显其在徐氏社交艺术中的代表性。
![]()
△ 徐悲鸿 壬午(1942年)作 喜上眉梢 立轴(局部)
二、中西合璧的笔墨革命:形式语言解析
- 造型范式
- 喜鹊采用西画解剖学结构,羽毛层次通过淡墨晕染呈现体积感,与1936年《四喜图》的写实技法呼应
- 梅枝以书法性线条勾勒,借鉴金农"漆书"笔意,形成"金石入画"的苍劲质感
- 色彩实验
朱砂点染的梅花与水墨鹊羽形成冷暖对比,这种"泼彩写意"手法较齐白石红花墨叶更为克制,体现徐氏"色不碍墨"的改良主张。萧平裱边题跋"梅枝疏简"的评价,恰指其以少胜多的构图智慧。
三、从民俗符号到学术经典:价值认知的升维
- 吉祥意象的现代转化
喜鹊登梅作为传统题材,在此作中被赋予新内涵:- 空间经营:鹊鸟居于画面黄金分割点,突破传统"折枝花鸟"的程式
- 精神投射:1942年徐悲鸿在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期间,曾以喜鹊题材作品传递抗战捷报期待
- 市场定位分析
相较2012年荣宝斋276万成交的《猫石图》,本作具有三重溢价要素:- 出版著录完整(保利2013年特展图录)
- 流传有序(黄养辉旧藏、萧平鉴题)
- 抗战时期创作的时代稀缺性。
![]()
△ 徐悲鸿 壬午(1942年)作 喜上眉梢 立轴(局部)
四、师徒谱系的物证:黄养辉旧藏的特殊意义
作为徐悲鸿贴身弟子,黄养辉的收藏印章构成重要学术链条:
- 技法传承:画中梅枝的"屋漏痕"笔法与黄氏后期《红梅图》存在明显师承关系
- 鉴藏体系:2024年西泠春拍中,徐悲鸿赠黄养辉《马》稿以92万成交,印证这一脉收藏的市场认可度
萧平题跋特别强调"画签亦其书",揭示民国师徒艺术交往中"书画一体"的独特模式。
五、跨世纪的美学回响:传统的当代激活
在2025年故宫"徐悲鸿与20世纪美术教育"大展中,此类吉祥题材作品被重新阐释:
- 文化符号学价值:喜鹊意象从民俗祥瑞升华为民族精神载体
- 教育启示:徐氏"尽精微,致广大"理念在此作中体现为:
- 精微:鹊喙的毫米级刻画
- 广大:空白处蕴含的无限生机
正如徐悲鸿1935年《中国画改良论》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这幅《喜上眉梢》恰是传统花鸟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作。
结语
当我们在2025年重读这件作品,看到的不仅是梅枝上的报喜之鹊,更是一位艺术巨匠在民族存亡之际,以笔墨构筑的精神方舟。那些朱砂点染的梅朵,既是千年文人画的基因延续,也是中国美术现代性探索的星火——正如徐悲鸿所言:"美术之大道,在追索民族精神之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