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2025年10月中旬,《费加罗报》刊登了一篇评论!
法国作家马修·博克科特警告:欧洲情报机构正评估一种极端情景,三年内,欧洲可能与俄罗斯爆发公开冲突。
这一言论立即引爆舆论场。德国、波兰、芬兰等国政客纷纷响应,媒体热炒“千日倒计时”,仿佛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在筹备中。
然而,这真的是“俄罗斯威胁”吗?还是欧洲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恐慌?
当欧洲政客在台上喊着“北约必胜”,他们背后真正担心的,其实是欧洲内部正在瓦解的共识、民众对乌克兰战争的倦怠,以及失控的移民、通胀与安全危机。
一、一场被设计出来的恐惧!
“千日内与俄罗斯开战”,这标题听起来惊心动魄。
细看之下,所谓的“情报预测”不过是一种政治修辞。欧洲情报系统从未公布任何具体情报源或军事部署数据,只有模糊的“评估”与“预期”。
博克科特在文章中揭示了关键一层:这种“开战预言”,更多是欧洲政治精英制造出来的政治工具。
自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以来,欧洲政治陷入了信任危机。
能源价格飙升、通胀居高不下、民众反战情绪上升、移民潮压垮福利体系。面对内外压力,欧盟精英迫切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注意力。
于是,俄罗斯成了最佳靶子。
从布鲁塞尔到柏林,政治口号整齐划一:“如果乌克兰失败,明天就轮到我们!”
这类语言简单、刺激、易传播。它制造恐惧,让人忘记眼前的经济困境,也让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得以续命。
显然,这不是战略判断,而是政治操作。
![]()
二、政治操弄的安全焦虑!
欧洲的安全焦虑,并非源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而是源于自身的心理投射。
博克科特指出,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确实有切肤之痛:历史上多次被俄帝国吞并,对俄国的警惕天经地义。但西欧国家不同,他们远离前线,却最爱“表演焦虑”。
巴黎、布鲁塞尔、柏林的政治精英高喊“保卫欧洲”,同时却在容忍大规模非法移民、削弱本国工业基础、鼓吹“绿色去碳”政策。面对内部问题,他们无能为力,却在对外危机中找到一种虚幻的团结。
法国《世界报》评论得一针见血:“恐惧普京,是欧洲最后的政治共识。”
这种共识有个危险的副作用,一旦没有外敌,欧洲就会失去凝聚力。
于是,“俄罗斯威胁”被系统性地放大、渲染、政治化。哪怕莫斯科一架无人机误入波兰领空,也能被炒作成“战争信号”。
三、无人机、影子舰队与心理战!
9月10日,波兰雷达系统捕捉到24架俄罗斯无人机“误入北约领空”,媒体立刻大肆渲染为“试探防空反应”。9天后,俄军3架米格31越境爱沙尼亚,又被炒成“战争前奏”。
事实呢?
这些行动更像冷战式的“心理测试”!
双方互探底线、收集数据。可欧洲媒体和政客却乐于把它包装成“即将入侵”的证据。
在舆论操作上,欧洲此刻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回音室。
一架无人机越境,变成“俄军在测试北约”;
一艘油轮被怀疑装有间谍设备,变成“影子舰队”;
一次雷达异常,立刻被联想到“核威胁”;
就连俄罗斯外交部的例行发言,都能被剪辑成“战争信号”。
这些碎片化的“威胁故事”,不断累积、放大,最终让欧洲民众陷入一种心理预设:战争不可避免。
这正是欧洲政治阶层需要的,利用民众的恐惧稳定了权力。
四、欧洲的大战瘾!
为什么欧洲总爱预言战争?因为它对“大战”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依赖。
从拿破仑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权力版图几乎每隔半个世纪就要重绘一次。
每次大战之后,欧洲政治精英都会试图通过“制度重建”重新掌权!
一战后是“国际联盟”;
二战后是“北约+欧共体”;
冷战后是“欧盟联邦化”构想。
如今,当欧盟一体化进程停滞、民粹主义高涨、美国信任度下降时,欧洲精英又开始怀念那种“危机中的团结”。
博克科特直言:“他们需要一个战争氛围,来重新找回失去的政治意义。”
这就是欧洲政客的“大战瘾”!
没有敌人,就没有动员力;没有危机,就没有控制力。
![]()
五、欧洲其实没准备好打仗!
别看口号喊得响,真要打,欧洲心里门清。
比利时刚刚否决了一项利用冻结俄资产援助乌克兰的提案;
德国防部长承认其军火库存“撑不过两周大战”;
法国空军抱怨飞行员流失严重,波兰军方还在购买美制导弹补空缺。
美国前特种部队指挥官格莱姆斯直言:“欧洲所谓的‘备战’,更像是一场舆论演练。”
军事上,欧洲严重依赖美国情报与卫星系统。
荷兰、法国、瑞典等国情报机构甚至已经减少与美国共享情报,担心被政治化利用。
欧洲高喊我们要独立防卫,现实是北约的防空网离不开美军侦察卫星,导弹制导依赖GPS,美国一旦撤手,欧洲的“独立防卫”立刻瘫痪。
因此,那些鼓吹千日内开战”的政客心里清楚:
这是一场宣传战,不是真战争。
六、俄罗斯威胁论为了内部控制!
博克科特在文章中提出一个极其敏锐的警告:
“夸大俄罗斯威胁,可能被用来为镇压内部反对派辩护。”
这句话说到了根上。
在“保卫民主”的口号下,欧洲政治光谱正在快速收紧。
反战声音、移民政策批评者、疑欧派政党,统统可能被贴上“亲俄”或“莫斯科代理人”的标签。
这种标签化政治,正在侵蚀欧洲民主的核心。
比如,匈牙利因不支持对俄制裁,被欧盟多次冻结资金;德国极右翼党派AfD因质疑乌克兰援助,被情报部门列为“潜在威胁组织”;法国反战议员被媒体公开攻击为“克里姆林宫喉舌”。
这哪里是防御俄罗斯?分明是借外敌强化内部集权。
七、欧洲的孤独焦虑!
真正让欧洲不安的,其实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态度的模糊。
拜登政府在大选压力下,对乌援力度下降;特朗普更是直言“不愿为欧洲买单”。欧洲情报系统不得不承认:美国对俄政策已从“领导北约”变成了“观望冷处理”。
格莱姆斯评价得很尖锐:“美国政府像一个政治性癫痫患者,每天立场都不同。”
当盟主靠不住时,欧洲的恐惧感翻倍。
于是他们通过制造“千日战争论”,来强化自身存在感,逼迫美国继续站队。
这就是大战预言的另一层现实——政治勒索。用恐惧绑架盟友。
八、欧洲的恐慌!
显而易见,“千日内与俄罗斯开战”并非真正的军事判断,而是欧洲政治的镜像。它折射出:
对自身安全缺乏信心;
对美国的不信任;
对民意分裂的恐惧;
对政治合法性的焦虑。
欧洲的大战瘾,更多是一种心理补偿——他们需要危机来证明自己还“重要”,需要敌人来维持内部秩序。
讽刺的是,每一次他们试图通过战争找回团结,最终得到的都是更深的裂痕。
欧洲真的是在备战,还是在表演?
“千日内大战”的恐惧,是战略预警,还是政治操盘?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