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池里的烟蒂与痰迹:食品安全为何屡敲警钟?…
一、视频曝光:酸菜池中的卫生噩梦
近日,辽宁葫芦岛兴城一段酸菜生产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一名男子站在满是酸菜的腌制池内,手持钢叉翻动原料时全程叼着香烟,烟雾缭绕间竟直接向池中吐痰。
![]()
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工人未穿戴任何防护装备,衣着随意地在食材中穿梭,生产环境的简陋与操作的随意性,让网友直呼 "隔着屏幕都觉得恶心"。
![]()
这段由网友偶然拍摄的视频,迅速点燃公众怒火。有消费者算了一笔 "健康账":香烟燃烧产生的尼古丁、焦油会随烟灰混入酸菜,痰液中的细菌更可能在发酵过程中滋生蔓延,最终威胁餐桌安全。
![]()
而视频中暴露的管理真空更引人质疑:工人违规操作为何无人制止?生产区禁烟规定是否形同虚设?这些疑问直指食品生产的核心安全防线。
![]()
二、紧急处置:深夜排查与批次销毁
事件曝光仅数小时,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便连夜行动。工作人员根据视频线索,于 10 月 26 日深夜锁定涉事工厂,经核查确认系当地酸菜加工企业。
![]()
截至 27 日,市级监管领导率队赴现场督办,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同步介入调查,涉事批次酸菜已全部被扣押并确认未流入市场,后续将按规程彻底销毁。
![]()
"对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市监局在情况通报中的表态赢得部分公众认可,但更多人仍心存疑虑。有网友追问:"这只是被拍到的一次,没被发现时是否早已常态化?" 还有人注意到,涉事企业品牌至今未被曝光,其供应链合作方是否存在同样隐患仍是未知数。这些质疑恰恰戳中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痛点 —— 事后补救远不及事前预防。
![]()
三、历史重演:三年前的教训犹在眼前
此次兴城事件,让人瞬间回想起 2022 年震动全国的 "土坑酸菜" 丑闻。当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湖南华容县插旗菜业等企业用 "土坑腌制" 酸菜供应方便面厂商,工人光脚踩菜、乱扔烟头,且原料不检测卫生指标。
![]()
事件直接导致 39 家工厂停产,13 万从业者生计受影响,插旗菜业被罚款 548.8 万元,当地市监局局长被停职、副局长被免职。
![]()
彼时,涉事企业承诺整改,监管部门宣称建立标准化腌制池、安装监控设备强化管控,华容县甚至推动 270 多口标准池建设,号称彻底告别 "土坑时代"。但三年后的今天,烟蒂与痰迹再度出现在酸菜池中,不禁让人发问:那些整改承诺为何沦为 "一阵风"?正如网友所言,有些企业和监管单位真是 "好了伤疤忘了疼",唯有被抓现行才慌忙补救。
![]()
四、病根未除:制度失灵与责任空转
表面看,两起事件都是个别工人的失德行为,但根源在于企业主体责任的缺失与监管体系的失灵。食品生产规范明确要求,发酵食品加工需全程密闭清洁,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并遵守卫生准则,而涉事企业显然未落实这些基本制度。更值得警惕的是,两次事件均由网友曝光而非主动排查发现,暴露出日常监管的缺位。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企业未履行卫生管理义务可处五千元至五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但运动式执法难以形成长效震慑,正如红网评论指出:"若监管逻辑仍是出事后再查,而非防患于未然,食品安全防线永远筑不牢"。消费者的信任更经不起反复消耗,如今已有不少人表示,今后购买酸菜会刻意查看产地,对小众品牌更会 "绕道走"。
结语:别让酸菜变 "伤菜"
从湖南到辽宁,酸菜池里的乱象两度上演,警示我们食品安全没有 "完成时"。企业需明白,诚信不是公关话术,而是生存底线;监管部门更应醒悟,常态化巡查比事后严惩更重要。唯有企业把好 "生产关"、监管筑牢 "防控网"、公众当好 "监督员",才能让酸菜真正成为开胃菜,而非伤透人心的 "问题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